·
  • 无障碍浏览
  • 适老化
  • 长者服务
  •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黔南州九个坚持助推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

“十三五”期间,黔南州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共搬迁安置群众24.73万人,其中,城镇化集中安置24.43万人,为全州城镇化率贡献了近6个百分点。黔南州始终把搬迁群众融入新型城镇化摆在后续扶持工作的突出位置,近日,州委州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黔南州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形成了九个坚持助推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举措,着力打造15分钟城市生活圈。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加速搬迁人口市民化融入进程。按照省城镇化集中安置的要求,坚持将安置点布局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规划区内,目前,45个县城安置区、20个毗邻工业园区、10个邻近旅游风景名胜区、25个临近农业基地的安置区已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规划区,推动安置区与城镇建设接轨,安置区及周边各类设施不断完善,实现产城互动,打造宜居宜业安置区。

二是坚持就业优先,促进搬迁人口就业创业。依托福泉磷化工和新材料、都匀毛尖制茶2个省级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和三都综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落实证书直补等培训政策,2023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134人次。充分发挥94个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31个州驻外劳务协作站等平台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收集岗位信息,通过线上+线下的服务方式,12.65万人实现就业,其中省外务工6.25万人。按规定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统筹护林员、扶贫专岗、就业帮扶车间、以工代赈等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目前,公益性岗位就业10036人、就业帮扶车间就业5355人。

三是坚持教育强基,提升搬迁人口整体素质。2023年投入专项资金3440万元,持续改善8所安置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将安置点学校纳入公办强校计划培育范畴,建立完善82个义务教育集团,51所安置点学校与广州市学校结成“一对一”帮扶关系,为安置点学校配备教职工5785人,通过“高校领办、优质教育集团统办、东西部协作帮扶”等模式,努力提升安置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让搬迁群众子女同等享受城镇优质教育资源。2020年以来,全州共有6480名搬迁群众子女参加高考,高校录取4754名,录取率73.4%。

四是坚持健全医疗服务,提高搬迁人口健康保障水平。按标准为7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含卫生室)配备了357名医生、药品和相应的医疗设备,为18.91万搬迁群众提供签约服务。严格落实参保资助政策,2023年22.68万名搬迁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兑现资助参保金额2495.74万元。按标准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截止目前,全州搬迁群众住院医疗总费用1.59亿元,报销1.2亿元,其中基本医保报销9512.93万元、大病保险报销1088.82万元、医疗救助报销1404.50万元。

五是坚持产业支撑,夯实搬迁人口可持续发展基础。围绕“茶叶、中药村、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农业基地和产业园区,2023年投入资金27190.8万元,实施产业项目61个,覆盖搬迁群众14.21万人,如三都县积极推行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搬迁家庭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共发放资金1247.2万元,覆盖搬迁群众2609户。全面落实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分置政策,推动安置区商业门面、地下车库、农贸市场等资产交由社区经营管理,壮大社区集体经济规模,安置区现有集体经济组织90个,资产累积12800.0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2057.3万元,现金742.73万元,为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六是坚持民生为本,保障搬迁人口合法权益。打通服务搬迁群众的“最后一米”,设置安置区便民服务站,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做好防返贫监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低保等政策的宣传,确保各项民生保障政策落实落地。目前,3196户13597人按程序纳入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并落实帮扶措施;14.3万人缴纳养老保险,3.42万人领取养老保险,年领取养老金5543.48万元;脱贫人口100%缴纳医保,100%兑现资助参保金;4.09万人享受低保政策,其中3.99万人享受城镇低保,年领取低保金2.04亿元。

七是坚持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安置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将供水、供电、污水、雨水、天然气、道路等设施纳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范围,2023年投入195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23个,如龙里县在安置区实施天然气管网项目,让搬迁群众用上天然气。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对接,在安置区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篮球场、图书室等功能性场所,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生活,如州民宗局投入资金305万元,在安置区建设了17个民族团结食堂,如州民政局投入资金600万元,打造了1个日间照料示范中心和改造4个养老服务设施。

八是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安置区基层治理水平。健全与安置区规模适应的社区组织体系,全州共成立了123个党支部,66个社区居委会,划分网格624个、配备网格员802人;按照“1+2+N”的模式,共向安置区派驻第一书记108名,乡村振兴工作队员449名,社区工作者359名;进一步充实调整社区两委班子,为安置社区配备干部953人。积极推动安置社区精细化、精准化管理,为搬迁群众提供细致周到的各类服务。如三都县城南社区搭建“请你来商量”议事平台,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等,如独山县鄢家山社区、福泉市乐岗五新社区获省级“阳光助残·幸福家园”示范社区,三都县城南社区、龙里县奋进社区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罗甸县思源社区、荔波县兴旺社区等7个社区获省级物业服务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九是坚持要素保障,提升搬迁人口融入质效。将大型安置区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范围,在规划调整、项目申报、资金保障、用地保障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各级各部门在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租赁补贴、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等相关资金时,对搬迁规模较大的县市予以优先支持。2023年,全州共争取各类资金4.45亿元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有力地推动搬迁群众融入新型城镇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