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障碍浏览
  • 适老化
  • 长者服务
  •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黔南州以“国有林场+林下经济”激活“两山”转化新动能

黔南州立足国有林场资源禀赋,以践行“两山”理论、落实森林“四库”理念为核心,创新探索“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复合经营模式,通过“资源盘活、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三大抓手,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走出一条林业增效、群众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一、盘活国有林场“沉睡资源”,筑牢产业发展“压舱石”。一是国有林场林地资源丰富。黔南州现有12个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林地85.56万亩,森林蓄积量515.6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2.34%。二是国有林地产权清晰、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借助国家、省各类项目资金,林场修建和完善管护站、道路、防火通道、蓄水池等基础设施。独山、贵定、惠水等3县累计获2024年中央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资金(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项目资金540万元,修葺建设林场。三是依托优势发展产业。黔南州将国有林场定位为林下经济发展“主战场”,通过集中整合林地资源,推动林下种植从“零散化”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型。既避免了国有林地资源闲置浪费,又通过科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为林业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实现“生态得保护、资源变资产”的初步转化。截至目前,黔南州已培育“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复合产业基地11.61万亩。

二、强化科技支撑“精准滴灌”,打造产业提质“示范地”。坚持“科学选品、技术先行”,以示范基地为载体,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科学选品定方向,组织技术专家、林下经济优强企业深入国有林场开展考察论证,选择天麻、茯苓、赤松茸等重点培育品种,实现“一林多收、绿地生金”。二是示范引领树标杆,在长顺、惠水、瓮安等县打造一批“国有林场+国有林场”示范基地,如长顺县广顺林场发展天麻等中药材1000余亩,瓮安县国有林场发展林下中药材、食用菌800余亩,惠水县国有林场积极培育林下中药材GAP种植示范园。三是技术赋能强保障,针对林下种植的新品种选育、绿色生产、病虫害防控等关键环节开展科技推广攻关,总结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林下种植技术体系,确保产业品质与产量稳定。如罗甸县动植物研究院依托华南农业大学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开展金毛狗脊等新品种选育,积极打造“金花茶+金毛狗脊”“双金”产业。

三、创新利益链结“多元模式”,激活群众增收“新引擎”。以“多方联动、利益共享”为目标,探索三类可持续经营模式,让群众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发展红利。一是“国有林场+企业直种”模式。国有林场提供林地资源,林地租金上缴财政;引进企业发展林下经济,实现“资源+市场”精准对接。如长顺县引进企业入驻国有林场,建成天麻等种植基地,快速形成产业规模。二是“国有林场+村企合作”模式。国有林场与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村合作社牵头组织农户参与基地务工,同时鼓励农户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发展林下种植,形成“企业引领、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的联动链条,目前已带动150余家种植大户投身林下经济。三是“股份林场+企业合作”模式。村集体以非耕地资源入股,国有林场以资金、技术入股,联合组建股份制林场,再林地资源引进企业发展林下产业,按股份比例分配收益。如平塘县国有林场与村集体合作的股份制林场,2024年带动当地群众劳务收入约300万元,真正实现“村民变股东、务工能增收”。

“国有林场+林下经济”模式不仅为国有林场转型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更成为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的有效实践。下一步,黔南州将进一步整合国储林、特色经济林等资源,推动“国有林场+”“国储林+”“特色经济林+”多模式融合发展,加大林下经济一二三产融合力度,持续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为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提供“黔南经验”。

(一审一校张敏  二审二校王劲榆  三审三校向仕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