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障碍浏览
  • 适老化
  • 长者服务
  •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黔南:蔬菜种出高效来

一场骤雨过后,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都匀良亩大坝绿油油的菜地里。


都匀良亩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

一群妇女披着自制的蓑衣,戴着斗笠,提着篮子,穿梭在茄子地里,不一会,紫的、花的、绿的,长的、短的、团的,被分装在不同的箩筐里等待运走,雨后的茄子,更加鲜嫩诱人。


采摘归来

“现在上市的有茄子、黄瓜、西葫芦、瓠瓜,每天七八十个工人,工资每天80到100元,还不够,我准备从平塘调五六十个来。”负责基地管理的李运燕说,再过几天苦瓜、丝瓜、毛节瓜就开采了,需要大量的采摘工。“每天有15吨左右运到广州江南市场,一部分销到都匀富万家超市。”


罗甸县罗化村蔬菜基地西红柿丰收

“在良亩基地学到很多新东西,有的品种见都没见过,名字听都没听说过,种植方式完全不一样,你看,每一垄地都笔直成线,就连搭架子都有讲究,田间地头整洁规范,一亩地通过套种、间作、接茬、复种,竟然能种出三万两万一万的产值,真是长见识了。”李运燕是贵州珠江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平塘“挖”来的管理员。


州市蔬菜专家在都匀良亩基地作技术指导

李运燕感叹的“种法”,是黔南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后,大力推广的蔬菜“321”高效栽培模式。即巧打蔬菜“错季上市”牌,早春蔬菜提前种植,秋冬蔬菜延后采收,通过不同生态区蔬菜特需种类和品种的筛选、全年茬口科学搭配、适宜播种期、定植期及配套技术,构建不同海拔地区蔬菜高效种植接茬栽培技术体系,实现蔬菜年亩产值达到3万元、2万元、1万元。


罗甸县罗化村蔬菜基地西红柿丰收

“一年种三季,收四次。今年我们在良亩基地主推7种高效种植模式,比如“南瓜套甘蓝——毛节瓜套芫荽——冬季叶菜”模式,三季种下来,亩产值有3万多。”都匀市蔬果站站长朱子丹介绍,“关键在于把控好时间节点,压季接茬,还要做好品种的科学搭配。”

蔬菜“321”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广运用,为黔南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蔬菜产业扶贫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9年全州推广“321”高效栽培模式面积12万亩、产量138万吨、产值25亿元,与常规栽培方式的亩产值9000元相比,新增产值14.3亿元。覆盖贫困户0.6万户、2.24万人,人均收入从常规种植模式的7232元增加到16809元。

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琼芬介绍,近年来,除了生产技术上的重大进展,黔南蔬菜产业还在四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在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方面。全州统筹整合基本农田建设、坝区奖补、广州对口帮扶、财政涉农项目等资金,加大对集中连片规划地区水、电、路、冷链、育苗等设施配套。已建成冷库157个、总库容量25.4万吨,拥有冷藏运输车辆279辆。目前,规模基地从去年的363个30.2万亩增加到571个53.48万亩,18个基地、2.07万亩通过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1个基地、1500亩获得上海市外延蔬菜基地认证。

二是在优势单品种植上有突破。各县(市)围绕辣椒、瓜类、菜豆、茄子、鲜食玉米、生姜、茭白、佛手瓜8个优势单品,结合坝区及低效作物调减进行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区域布局,发展集中连片种植基地。目前,优势单品种植面积达到105万亩,占全年计划150万亩的70%,千亩以上集中连片优势单品规模基地从3个增加到12个。

三是培育经营主体上有突破。州县(市)两级组建农投公司抓经营主体,全州蔬菜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发展到232家。对暂时没有经营主体进驻的基地,通过州县农投公司、供销社转型、“村社合一”进行兜底,基本实现每个基地都有一家以上经营主体覆盖带动发展。

四是拓宽销售渠道上有突破。加大全州蔬菜产品分级、分拣、包装面力度,提升黔南蔬菜产品外销市场竞争力。加强与省蔬菜集团、贵阳市农投集团、贵阳地利物流园、广州江楠集团、老干妈集团等11家蔬菜流通、加工、种植企业的产销衔接,贵阳农投公司承诺旗下的扎佐市场向贫困县提供免费档口,将154个惠民生鲜超市向黔南全面开放;贵阳地利物流园拿出60个档口销售黔南蔬菜,摊位费减少三分之二;贵州双龙市场设立黔南蔬菜销售专区,进场费全免;老干妈集团表示下步需求的葱、姜、蒜、辣椒等加工原材料尽量在黔南采购。

今年全州蔬菜生产预计达到290万亩(次)、同比增15万亩,产量445.2万吨(商品蔬菜产量达到359万吨)、同比增35.2万吨,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基地56万亩以上,优势单品种植面积达到150.52万亩(次)。截至4月,全州蔬菜种植面积149万亩(次),产量113万吨,产值30亿元,覆盖贫困户9567户,覆盖贫困人口35155人(次)。

通过调优品种结构,解决“种什么”的问题;通过技术创新,解决“怎么种”的问题;通过产销对接,解决“如何销”的问题。这是黔南蔬菜种出高效益的不二秘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