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障碍浏览
  • 适老化
  • 长者服务
  •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为农村产业革命注入强大动力 ——我州实施农民全员培训三年行动计划综述

2018年以来,我州紧紧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按照全员培训、规定培训、精准培训、建档培训、持续培训的要求,深入实施农民全员培训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开展感恩教育培训、到先进村观摩学习培训等综合素质提升培训193.16万人次,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农村产业效率提升。

强化思想引领,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聚焦观念转变,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从思想上把穷根,消除精神贫困。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合力开展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思想观念,引导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

开展感恩教育培训。依托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乡镇干部,结对帮扶人员,利用新时代大讲堂、农民夜校、场坝会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农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州共开展感恩教育培训45.57万人次。依托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工程,通过“贵州省农民全员培训电视点播频道系统”对农民群众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脱贫攻坚政策、实用种养技术、实用就业技能等知识的培训,累计开展基本政策和知识培训48.87万人次。开展文化下乡培训,电影放映队挑选了一批如《文朝荣》《十八洞村》《云上之爱》等脱贫致富题材的优秀电影,定期深入基层、走进农村进行演出和放映,共计组织送文化下乡演出33.82万人次,农民公益电影放映64.18万人次。开展脱盲再教育培训,针对农民群体,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脱盲再教育培训,让他们听得懂汉语、看懂电视新闻、能写常用汉字,掌握1-2门生产生活实用技能,共开展脱盲再教育培训2.23万人。

立足因人施培,丰富和优化资源供给。结合农民实际,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自身意愿,合理利用有效时间,实行农忙与农闲、短期与中长期、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切实上好“培训农民”这堂大课。研究印发《黔南州关于进一步提升职业培训质量若干措施》《黔南州2020年农业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申报指南》等文件,以职业院校、技工学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龙头企业等培训机构为依托,并积极引进州外优质培训机构落地黔南,鼓励州内国有企业、社会资本等投资新建培训机构。目前,纳入定点培训机构目录116家,建有省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7个,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8个。

升级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师资库。一方面引入有专业知识的农技工作者,形成培训力量的制度保障,为农民做科学指导,另一方面发动经验丰富的“土专家”“田教授”纳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师资库,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培训需求的队伍。结合年龄阶段和农村劳动力流动走向开展培训,针对16-20周岁农村留守初高中毕业生,设技能扶贫培训专班,以3-5年开展规范化免费技能、学历教育培训达1.83 万人次;针对55周岁以下劳动力文盲群体,依托“青年志愿者脱贫夜校”,开展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培训达2.24万人次;针对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重点开展务工经商、投资创业及返乡创业等方面培训达7.61万人次;对留守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开展种植养殖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达7.29万人次。

推广技能培训,授人以渔解长久之需。紧密结合农村产业革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围绕“一户一人就业”行动计划,坚持州县乡村分级分类,强化实用技术和实用技能培训的针对性,让众多农民从“土里刨食的庄稼汉”变为“在土里掘金的新农民”。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结合蔬菜种植、茶叶、农畜产品养殖加工等产业,开展药材、蔬菜、瓜果种植、特色养殖及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开展12个重点产业技能培训3.45万人次;围绕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开展园林果树、乡村导游、旅游餐饮、农家乐经营等技能培训1.93万人次。开展创业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将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捆绑,优先向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倾斜安排,引导支持有文化、有技能、有经营能力的劳动者自主创业。

围绕产业发展,树“一县一特”培训品牌。我州培训农民紧紧围绕各县(市)产业发展和用工市场需求,着力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一县一特”精品培训计划,通过培训让农民有一技傍身,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推动就业培训由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将就业培训从政府包揽向灵活采取“定单”“定岗”“定向”等多种培训方式和“农民点单"“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转变,更加合理的安排培训师资、时间和内容,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推动就业培训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共创型转变。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主动要求培训的意愿,就业培训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生拉硬拽“填鸭”式的培训比较普遍的情况,通过“以工代训”、培训补贴等政策的落地,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将企业、扶贫车间、合作社等社会力量纳入就业培训体系,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全州依托企业、扶贫车间、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以工代训”1856人,涉及用工单位42家,拨付培训补贴320万元。

推动就业培训由数量型向精品型转变。把农民接受培训后的满意度、能力素质提升情况以及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培训成效的重要指标,各县(市)从县域经济发展、群众接受程度、训后就业情况等方面着眼,从优化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就业渠道等方面着手,打造特色培训项目。如荔波结合旅游业发展,重点打造“旅游+培训”项目,着力培育旅游相关人才。开展景区保安员、旅游服务员、导游员、农家乐厨师等培训400余人,全部实现就近就业;都匀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开展竹藤编织培训,由企业免费提供编织材料,农户在家编织完成后企业上门回收的方式促进培训人员增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