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障碍浏览
  • 适老化
  • 长者服务
  •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黔南“四抓四化”全覆盖建强乡镇党校

近年来,我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等条例,持续压实乡镇党委责任,以“四抓四化”为载体全覆盖建强乡镇党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定期为基层党员干部“充电”“加油”,切实打通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

抓制度保障,实现党校建设标准化

以制度为抓手,规范化系统化推进党校建设。在今年初印发《关于加强镇(乡、街道)党(工)委党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晰州、县、乡三级职能职责,明确标准、倒排工期,各县(市)按照“有组织机构、有场地设施、有师资队伍、有培训计划、有管理制度、有经费保障”的“六有”要求,全面推动镇(乡、街道)党(工)委党校建设。

统一规范建立党校运行、学员管理、教师工作、教学评估、跟踪问效等制度,构建基层组织机构,确保党校的建设管理有保障能落地,党校管理运行规范有序。镇(乡、街道)党(工)委对党校建设管理负主体责任,接受县(市)党委组织部、党校的指导督促,其中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校长,分管党建工作的副书记或组织委员兼任常务副校长,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各县(市)因地制宜,通过整合现有办公场地和硬软件设施、新建场地匹配物资等方式开展党校建设,把每个镇(乡、街道)党校每年工作经费不少于10万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县级留存党费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经费重要补充,按照一定比例下拨镇(乡、街道)党(工)委用于党员教育培训。截至7月底,全州109个镇(乡、街道)党校已全部挂牌并常态化开展教育培训。

抓资源整合,实现师资力量均衡化

实施县级党校“一对一”帮促机制,明确县级党校对各镇(乡、街道)党校建设“一对一”指导帮扶,安排专职教师定点开展业务指导,帮助乡镇党校制定培训计划、承接培训班次、开发教学课程、培育本土师资。

县(市)党委组织部、党校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要求,组建镇(乡、街道)党校稳定师资队伍。在县(市)党委讲师团、党校讲师、县直部门实用技术培训讲师、镇(乡、街道)党政班子成员、挂帮镇(乡、街道)县级领导干部、县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获得州级以上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等党员干部群体中择优选聘了1600多名兼职讲师,组建了以镇(乡、街道)领导班子为主体、专兼职讲师为主力、部门专家为补充的镇(乡、街道)党校师资队伍。

实现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县、乡镇两级共享,建立县级统一开发、乡镇领题讲授、资源互为补充的课程库。进一步挖掘特色、红色资源和实训基地、警示教育基地等资源,不断丰富镇(乡、街道)党校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着力提升培训对象的综合能力。

抓分类分级,实现教育培训精准化

通过采取“三级联动”模式,实行州级重点培训、县级普遍培训、乡镇党委兜底培训,以多种形式相结合,分层分类对党员干部开展集中培训轮训。

采取“主体班次+集中学习”的方式,结合基层党员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将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村“两委”干部、村(社区)基层党员,退役军人、村(居)民代表、纪检委员、村(居)务监督员,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农村人才纳入每年不少于1期的镇(乡、街道)党(工)委党校主体班次培训对象,聚焦重点中心工作不定期开展集中学习、短期培训。

采取“课堂+现场+互联网”教学模式,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运用实训实地培训方式,把技术类、实践类培训办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小区楼宇等基层一线,增强培训对象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因事耽误、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等原因未能参训的党员,镇(乡、街道)党(工)委和镇(乡、街道)党校采取送教上门、远程连线、谈心谈话、单独讲授等方式,开展“面对面”培训,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到户到人。

截至目前,全州各镇(乡、街道)党校共举办各类培训690余期,培训近6万人次,其中基层党员4.3万余人次、基层党组织书记1900余人次,村“两委”干部7000余人次。

抓模式创新,实现教学课程多样化

着力在打造镇(乡、街道)党校本地教学特色上下功夫,创新构建县域“多特共享”全方位多功能培训模式,因地制宜丰富教学课程内容和形式,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教育质量。

创新打造“课堂+基地”培训课程。结合实际着力开发打造党员干部学习考察、理论教育、创业实践为一体的特色培训资源。如:福泉市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分别建成了金山街道双谷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马场坪街道黄丝江边新型农村综合体教育培训基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福泉“112”模式教学基地、凤山党员党性教育基地、道坪镇谷汪深红军渡革命教育基地等党员教育培训阵地。

创新打造“红色革命”课程。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积极开发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党性教育课程。如:平塘县借助时代楷模南仁东纪念馆资源,拍摄《天路》红色教育片,开发红色教育精品课程,并积极挖掘当地毛南族特色民族文化,开发了特色文化教育课程。

创新开设“本土特色”课程。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培训对象的特点,因人施教,创新开设少数民族特色教学课程。如:都匀市归兰水族乡党校结合水族文化特色,探索建立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基础的乡镇党校,并开设有少数民族语言课程。

我州在实现镇(乡、街道)党(工)委党校建设全覆盖基础上,将在每个县(市)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示范试点,逐步逐项推进镇(乡、街道)党校示范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