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小满时节,雨水充沛,平塘县平舟镇黄平村村民正抢抓时节,移栽水稻秧苗。这里的稻田很奇怪,秧苗一大一小依次排列,两排秧苗之间相距40厘米,两侧还留有空地。
为何秧苗大小不一还要“留白”?原来,这里是黔南州农科院在平塘县平舟镇建立的杂交水稻试制种基地。
移栽好的父本秧苗
州农科院高级农艺师罗廷松介绍,两侧预留部分用来移栽母本,因为杂交水稻父本母本生长期不同,为了让它们花期相遇,所以现在提前移栽父本,6月10日左右可以进行母本移栽工作。“现在同时交替种植的是一期父本和二期父本,看起来大小不一,株距约8寸,目的就是调整开花时间、拉长花期,便于把握观察。两排秧苗间预留‘人行道’,便于村民进行人工授粉。”
这也是州农科院建立的第二个杂交水稻试制种基地。制种品种为州农科院选育并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香早优2017等4个杂交水稻品种,其中,3个父本材料、4个母本材料,制种面积为30亩。
开展杂交水稻试制种工作,是黔南走好粮食安全新“稻”路,开启水稻制种“芯”征程的一次创新实践。
据了解,制作杂交水稻的种子,每个品种都有专门的父本和母本材料,可以简单理解为种子的“爹”和“娘”,父本和母本按一定比例隔行种植,经过播种、育苗、移栽、授粉、抽穗等过程后,母本所结的果实便是杂交种子,将这些种子播撒到田间种植,便可收获稻谷,再经过去壳加工,就成为了人们碗中的大米饭。
为何选址平塘?罗廷松告诉记者,“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村民有经验是我们选择在平塘进行试制种的原因。”目前,黔东南州的玉屏、黎平、岑巩是国内有名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而黔南平塘无论是地理气候条件还是耕作条件,都与黔东南的3个制种大县非常相似。
村民在田间劳作
制种难点在哪?罗廷松介绍,首先要保障制种基地的隔离条件,此次选址平塘便是考虑到了这一点,确保基地周围隔离条件好,不再生产其他水稻品种,避免串粉造成种子纯度下降;其次,由于程序复杂、时间把控难度大,确保父本与母本花期相遇成了试制种的关键一步。“我们将父本与母本的种植顺序、种植时间与不同品种进行排列组合,得出了每个材料精准有效的播种期,以确保父、母本花期精准相遇。由于第一次在平塘进行试制种,新的气候地理环境生长难免有波动,为了把稳,我们不仅种植了两期父本拉长花期,还会及时观察母本生长情况,若出现包颈现象,母本植株高度与预期误差过大,技术人员会向母本喷施赤霉素,刺激其生长期与父本一致,保证同父本的授粉效果。”罗廷松说,去年也在三都进行了试制种,但由于气候等多种因素,导致花期不遇,所以父本与母本花期相遇,依旧是杂交水稻制种成败的关键。此外,在水稻种植周期中鸟害问题也不容忽视,从播种至收获的整个循环过程中,均有可能遭受鸟类的严重侵害,影响产量质量,所以合理使用驱鸟剂、设置驱鸟带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创新之处在哪?去年在三都进行试制种工作,采取一个技术员指导、村民日结务工的形式进行管理维护,农户积极性不高。此次在平塘采取“农科院+企业+农户”的模式,州农科院的技术员到点指导,公司进行种子、肥料等农资供应,种出来的种子统一收购,稳妥可靠的“订单式”发展模式,让广大农户和种植大户种有定向、销有方向、收益更有保障。同时,平舟镇黄平村的村民有着多年杂交水稻种植经验,熟悉种植和采收全流程。
“手中有订单,种地心不慌。前期种子、肥料等由公司提供,技术人员全面及时地进行技术指导,收回的种子由公司来销售。我们此次在平塘进行试制种试验30亩,每亩大约能收种子150公斤,每亩地保证农户有2000元收入,如果达不到,会按2000元补给老百姓,让农户无后顾之忧。”州农科院院长李琼芬介绍。
村民在搬运秧苗
多年来,黔南州农科院持续开展杂交水稻育种工作,农业科技人员长期蹲点育种一线,研究繁制种技术,成功创下了贵州省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汕优窄八、第一个贵州省超级稻品种黔南优2058、第一个贵州省抗寒品种金优404和第一个贵州省早熟主导品种香早优2017等多个“第一”的好成绩。
李琼芬表示,虽然黔南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成效显著,但“制种”一直是黔南的短板,要想将种子“芯片”牢牢握在手中,确保粮食安全,必须补齐“制种”短板,这也是将黔南“育种”成果转化落地的关键环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