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障碍浏览
  • 适老化
  • 长者服务
  •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执“绿色”之笔  绘山川画卷——看黔南如何守护绿水青山书写时代答卷

执“绿色”之笔 绘山川画卷

             ——看黔南如何守护绿水青山书写时代答卷

 编者按: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1年5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深入贵定甘溪林场考察时,作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

  从此,生动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绿色发展,成为黔南干部群众奋楫逐浪的坚定信念。经过多年的厚植耕耘,“绿色”已成为黔南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厚重底色,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林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开创了林业“绿富美强”的黔南新范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图景正徐徐铺展。

当北方城市遭受高温“热辣滚烫”式的蒸烤时,地处贵州高原南部的黔南,正被绵延山峦的森林植被包围,搭建起一座连一座的绿色凉帐,吸引全国各地游客蜂拥而至。

三都羊甲风光 陈建 摄

  用舒适凉爽的山野之风醒醒脑,用绿水青山和碧水蓝天洗洗眼,用富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卸下一身疲惫,享受天气的澄和,风物的闲美。当消暑纳凉的游客感叹“人生值得”时,当地老百姓卖生态、卖风景、卖文化,卖得风生水起。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财富,生态就是生产力,在此具象化。

在推动绿色发展的路上,黔南以“山”为幕,以“林”为笔,醮“绿”着墨,绘就了一幅隽秀的山川画卷。

织密生态屏障,守护“中国天眼”(图源:黔南州林业局

  厚植绿色家底 “林长”制治双全

  多年来,黔南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并重、绿色发展,全面建立林长制长效机制,在“林”字上深耕厚植,在“长”字上履职尽责,在“制”字上探索创新,健全完善“林长制+大数据+村规民约”“林长+巡林”“林长+检察长”的“林长+”工作机制,扎紧生态藩篱,让每一片森林都有责任人,每一位“林长”都有自己的“责任山”,真正实现“树有人种、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森林资源得到持续有效保护。

全州构建起州、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形成在总林长领导下的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全州共有州、县、乡、村四级林长3786名,全州森林资源划分管理网格2.8万个。森林资源实现保护信息化、管理网格化、巡护全域化。2021年来,各级林长巡林巡查25万余人次,发现并解决问题350余个。

瓮安县朱家山映山红风景区 文慧 摄

  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黔南构建起责任更加明确、协调更加有序、监管更加严格、保护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显、人民更加满意的林草资源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系列创新做法可圈可点。

颁布实施天然林保护条例,天然林保护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制定《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全州19191株古树名木全部实现挂牌保护;森林资源管护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一令一函两报告三清单”工作模式得到有效推广;深化“林长+检察长+庭长”跨部门互助协作机制,建立全国首个金毛狗蕨生态修复基地;创新“林业碳票+生态司法+绿色金融”组合模式,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贵州绿博园全景(图源:黔南州文旅局

  截至2023年,全州林地面积2759万亩,森林覆盖率68.17%,森林蓄积量9900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551.5亿元。

  推深做实“林长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加码。

  留住山水记忆 筑牢生态屏障

  走进荔波茂兰自然保护区,石头、沟缝里生长着非常丰富的物种,每一个物种,都有一个二维码介绍,扫码后就能知道它的保护级别和生物学特征。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07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留住山水记忆,筑牢生态屏障,是黔南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谱写绿色发展华章的责任和使命。

荔波小七孔卧龙潭

  黔南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50个,总面积33.56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12.81%。其中,自然保护区18个(国家级1个,省级1个),风景名胜区12个(国家级4个,省级8个),森林公园10个(国家级7个、省级3个),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8个,地质公园2个(国家级1个,省级1个)。全州依托自然保护地建立的3A级以上旅游景区36个,占全州3A级以上旅游景区总数的56%。

近年来,黔南围绕整合优化、监督管理、资源利用等内容,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能力,促进保护地社区协调发展,推动自然保护地模式共建、机制共管、利益共享。

荔波县小七孔景区鸳鸯湖航拍(图源:荔波县融媒体中心)

黔南将自然保护地范围内8.71万公顷部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矿业权、人工商品林、城镇村、开发区、重大项目及其他各类空间矛盾冲突地块调出自然保护地,为地方经济发展预留发展空间;将4.41万公顷保护价值较高的生态空间调入自然保护地范围,不断丰富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完善生态系统;将50个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32个(待审批),自然保护地面积由33.56万公顷整合优化为25.7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比例由12.81%优化为9.83%。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源:贵州省林业局)

  优化整合后,各类自然保护地存在的交叉重叠、范围划定和功能分区不科学、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目前,黔南已初步建立起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为补充,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定位准确、区划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该体系的完善,为维护全州生态安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龙里茶香村十里刺梨沟3A级旅游景区 李庆红 摄

  同时,黔南利用重大项目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成功申报沅江源区(东部、西部)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水源涵养项目(2022-2025年)、乌江流域化综合治理和水源涵养生态修复项目(2023-2025年),获批中央预算内资金137277万元,实施退化林修复182.83万亩,封山育林13.06万亩,人工种草4万亩,小型水利水保设施1762处。黔南利用工程化思维,按集中治理、整体推进、林产结合的石漠化治理推进模式在全省推广。

  优质的生态环境,为黔南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绿色动能。

  打造“绿色引擎” 壮大“生态经济”

  立足生态资源禀赋,黔南如何做好“两山”转化文章?

  黔南把生态保护与利用、兴林与富民、生态与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森林资源禀赋,将刺梨、茶叶、林下经济和山桐子等经济林种植,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引擎,壮大“生态经济”总量,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绿色崛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刺梨是黔南首选的林业生态产业,也是黔南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路径的成功典范,不仅为贵州石漠化治理提供了有效范本,还让山区群众吃稳了“生态饭”。

采收刺梨 龙毅 摄

  目前,全州刺梨种植面积61.72万亩,投产面积34万亩。规模加工企业20家,年鲜果加工能力15万吨,产品加工能力35万吨。2023年,刺梨产品年市场销售额6.8亿元。通过“接二连三”,产业链覆盖群众9.1万户29.64万人,年综合产值35亿元,带动果农户均年增收4400元以上。

  “点绿成金”的林下经济,已成为黔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

多年来,黔南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不占用耕地的林下经济,搭建起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采集加工、森林康养“四梁”,林药、林菌、林禽(畜)、林蜂、林菜、林花、林茶、林康(旅)“八柱”,让生态资源持续释放绿色红利。

福泉金谷“福梨”丰收李庆红 摄

  据了解,黔南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共760万亩,占林地总面积29.1%。2023年,全州林下经济发展面积469万亩,位列全省第四,综合产值127亿元,位列全省第二,亩均产值2700元,联结农村人口39万人。

为了做大做强做优林业生态产业,黔南充分盘活国储林项目林地、特色经济林基地、国有林场林地“三块”林地资源,林地资源实现高效利用。

贵定山桐子种植美了青山富了百姓 肖伟 摄

生态增绿,产业添金,黔南迈上了生态“高颜值”发展“高素质”的新征程,“生态美、产业旺、百姓富”的绿色旋律铿锵有力。

来源:黔南日报、山水黔南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