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障碍浏览
  • 适老化
  • 长者服务
  •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黔南 > 黔南旅游 > 黔南文化 > 方言
三都少数民族方言概况

三都是个以水族为主体的、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这片土地上同时居住着水、布依、苗、汉、侗、瑶等十多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艺术,经过世代相传和各民族间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不断得到发展,成为祖国丰富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来源与分布

一、水族

水族发祥于中原睢水流域及豕韦一带。殷商灭亡后流徙南迁,经湖北、湖南到广西一带。融入南方古代“百越”族群中。秦统一六国后,发兵攻打岭南。水族先民举族溯流向北进行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迁徙。到龙江、都柳江上游的黔桂交界地之后,终于有了相对稳定的休养生息环境。逐渐从“百越”族群中的“骆越”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水族自称“睢”(sui³),是由于“睢水”或“睢河”、“睢溪”养育水族人民的共同体“睢”。《明史·河渠志上》云:“使河流入汴,汴入睢,睢入泗,泗入淮达海。”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唐朝建立后在水族地区设置“抚水州”,明代邝露《赤雅》一书中有“水亦僚类”的记载。直到清代中叶过后才改称为“水家苗”、“水家”的说法。解放后,国务院经征求有关水族人士的意见,于1956年确定族称为“水族”。水族主要分布在龙江(樟江)上游一带,在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各个乡镇均有水族民居,特别是中和、周覃、九阡、廷牌等县境南部为连片聚居区。

二、布依族

布依族来源可上溯至古代殷商时时期的古越人,在历史上由于居住地域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形成种姓繁多的“百越”体系,布依族就是从“百越”族群中“骆越”一支发展形成的单一民族。是长期生息繁衍于本地的土著民族之一。布依族自称为“布依”,“布”在布依族里是“人”、“族”或“民族”的意思,“依”是古越人对自己的称谓。过去对布依族的称谓译写较乱。元至民国时称“仲家”、“仲蛮”、“布蛮”、“夷蛮”、“夷家”、“夷族”,三都一带称“本地”。解放后于195311月,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识别及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布依族”。布依族大多分布在地势平坦的田坝和河谷地区,主要聚居在周覃、丰乐、合江、大河、普安、三合、九阡等乡镇。在民族融合中,民族习俗相互影响和吸收,三合、大河、普安一带习俗已与汉族无异,周覃、九阡一带仍保留有布依族遗风。

三、苗族

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和元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三都的苗族根据古歌流传,是从江西大帽山、横峰、广丰一带迁徙过来的。由于躲避战争和免受统治者的迫害,所以苗族多居高山峡谷。共有三支,一支由丹寨排调一带迁至交梨、羊冬一带;一支深入都江,定居于羊福千家寨一带;一支定居于三合排正及高羊善一带。各地苗族服饰颜色有差异,都江苗族衣尚青色,普安、三合地区及都江介赖的苗族妇女喜穿花衣。苗族大多分布在高山峡谷地区,主要聚居在普安、交梨、三合、拉览、羊福、都江、打鱼等乡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