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委托第三方贵州师范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纳入省级调度的98个产业园区开展了2018年度综合发展考评。福泉工业园区获全省第四名的好成绩。
福泉工业园区为省级第一方阵重点产业园区,经市委、市政府授权委托福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园区规划面积44.6平方公里,呈“一区三园”(福泉经济开发区、马场坪工业园区、龙昌工业园区、双龙工业园区)的发展格局。近年来,在福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福泉经开区管委会通过以下措施,推动福泉工业园区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重规划引领,科学合理布局。以《贵州福泉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5-2030年)》《福泉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等规划作为先行引领,统筹谋划园区空间和产业布局发展。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积极实施“退二进三”、“退城入园”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土地和环境容量。实施“重化工产业北移”战略,实现各类产业分类入园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矿化一体化”发展,为守住两条底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重转型升级,推动聚集发展。在磷化工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依托瓮福、川恒、利丰达等龙头企业和国家级、省级技术平台,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从磷矿石采选到肥料级-工业级-饲料级-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酸(磷酸盐)产品全产业链。同时围绕煤电磷主导产业,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产业,配套发展了关联的轻工、装备制造、大宗物流、新型建材等产业,先后引进诚大塑业、华宏塑业、泰福石膏、兰鑫石墨、祥宇装备、丰茂物流等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以煤电磷主导产业为支柱,多产业共生耦合、多项目成龙配套发展格局。
三是重循环发展,提高经济成效。围绕煤电磷产业链上“三废”,依托链上龙头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科技创新,建设了氟-碘-硅伴生资源回收、尾气回收、磷石膏利用等综合利用项目,变废为宝高效发展,形成了碘、二甲基亚砜、硫铵、无水氟化氢、纸面石膏板、水泥缓凝剂、防潮石膏砌块、PGPC装配式建筑等循环产业产品。年减少“三废”量达800余万吨。同时通过园区循环化改造,提高循环经济水平,使经开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及其他各项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指数处于全国同类化工园区处于领先水平。
四是重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发挥瓮福、川恒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园区企业技术创新。园区内搭建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7个国家级创新技术机构,以及贵州省磷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中低品位磷矿及伴生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磷资源高效利用研发服务平台等12个省级创新技术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福泉经开区(工业园区)磷及磷化工循环产业具有30余项核心技术,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区内以瓮福为首的磷化工龙头企业围绕市内主导产业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32余项。
五是重品牌创建,提升产业质量。以发展磷及磷化工循环产业为目标,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磷及磷化工循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不断提升企业质量品牌管理水平,推动福泉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目前区内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贵州省着名商标7件,贵州省名牌产品17个。
六是重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在行政服务方面,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在园区内,与经开区构建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便捷的行政办理服务。在基础实施方面。马场坪工业园区达到“七通一平”,双龙工业园区、龙昌工业园区正加快“七通一平”建设。同时筑巢引凤,建成标准厂房10万余平方米、完成场平面积近600公顷,为招商引资夯实基础。在融资服务方面,引进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商惠小额贷款公司、惠民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大力实施“贵园信贷通”,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七是重深化改革,激活内生活力。通过“区企合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财税分成、人事薪酬等制度,将园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挂钩、职工薪酬与工作业绩相挂钩,实现园区扁平化指挥、企业化管理、实体化运营。同时,组建园区企业服务中心,对企业(项目)选址、审批手续代办、落地建设、融资(担保)等开展“全程”服务。极大激活园区内生动力,推动园区快速发展。
目前,福泉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共入驻各类企业190家,其中投产企业170家,规模工业企业126家(2000万以上),从业人数22928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270余亿元。下一步,福泉经开区将继续围绕补短板、提增速、强支撑、降能耗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配置优质管理服务,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