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障碍浏览
  • 适老化
  • 长者服务
  •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7黔南两会 > 代表委员
高越美:对构建都匀市城市文化的几点建议

        城市文化包括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组成的要素涵盖城市风貌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塑造形象和提高品位,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内在驱动力量,是城市吸引力与辐射力扩大的基础,是支撑城市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巨大动力和无形资产。

  未来都匀市城市建设和发展是要形成“大都匀”格局,通过不断努力,组团式城市扩张,逐步将都匀市建设成为贵州南部“双百”中心城市。一个具有“山、水、桥、园、林、城”完美结合,养老、创业、教育、康体、休闲、旅游和度假的产城互动的明珠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实现把都匀建成都市的跨越,再造一个崭新的都匀,同样,需要重建都匀市城市文化。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都匀市城市文化根基

  都匀市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城市文化必须植根于少数民族文化,必须担当挖掘、传承和创新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畲族、绕家人等多民族文化的重任。应该从研究迁徙文化、家族繁衍、语言文字、农耕文化、山歌舞蹈、乡规民约、服饰饮食、宗教礼仪、婚丧嫁娶、房屋营造、餐饮习俗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入手,抓住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助推文化市场、旅游市场、餐饮市场大变革、大调整,搭建民族文化与工业文明带来的现代文化和谐发展的平台,体现多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坚决杜绝缺乏民族自信的“伪民俗”、“俗民俗”,构建少数民族亚文化群的闪光点,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通过文化供给侧改革创造新文化需求。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农村建房建筑风格和建筑质量的提升是构成都匀市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因此,在少数民族集居区,在实施中心乡镇、村规划建设,实施生态、水库、地质灾害等工程性移民项目的时候,建议规划建设、国土、民族宗教、文化和旅游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职,提早介入,设计一些适宜都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国家政策、与都匀市城市风貌协调、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房屋,作为农村建房的楷模,持续打造独具匠心的既体现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又具有地域特征的农村民居风貌,为实现都匀市全域旅游夯实基础。

  二、城市主题文化是把都匀建成都市,实现城市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战略

  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座城市特质最集中的体现,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灵魂之灵魂,是城市核心之核心,是城市差异化发展的最高战略。

  把都匀建成都市,建议根据都匀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区域经济环境等特质,准确地遴选出都匀市城市主题文化,细化到城市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城市规划活动中去,形成一个城市主题文化产业链。

  都匀要从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优势出发,围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球绿色城市、绿色环保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等城市品牌,都匀毛尖茶、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等文化品牌,求出城市主题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多元化城市主题文化。把城市的资产变成最大的城市主题文化活化资本来经营,把城市经济作为最大的城市主题文化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把城市资本运营作为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来实施,把城市建设作为最大的城市主题文化产业来开发,使整个城市形成围绕城市主题文化规划建设和发展态势和格局。

  比如,以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为平台,打造国际摄影主题文化城市。一是通过多层次、多区域的摄影论坛、赛事、新器材发布、大师评选、新人推荐等,使城市主题明确化;二是把摄影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使城市主题视觉化;三是通过新媒体持续不断的宣传、炒作,使城市主题文化关注程度不断地聚合、膨胀、裂变;四是创作以摄影为题材的诗歌、散文、小说,话剧、微电影、电视剧、电影、大型音乐舞蹈主题晚会等文艺作品,使城市主题鲜明化;五是建造国际摄影主题公园、摄影博物馆、摄影主题公园、摄影休闲度假大酒店以及一些以摄影为主题的酒吧、茶室、旅游纪念品商店,使城市主题特色化等。

  三、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风貌的构造尺度是把都匀建成都市的基础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城市最终的竞争是文化竞争。城市文化基于一座城市的城市风貌,其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是自然的禀赋和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

  都匀市城市风貌的自然特征受地理环境和地质地貌特征影响,东西狭窄对峙,南北狭长通透,形成城市、山水、田园交融的城市风貌特征。人文特征重点体现了文峰塔、百子桥、东山奎星阁等历史文化遗迹古朴典雅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

  一是城市建成区核心区不宜再建设多层建筑,有序拆除高层建筑附近多层建筑,保持流畅的过渡和良好的衔接关系,通过降低建筑密度,形成开敞空间和视觉走廊;二是滨水建筑纵向利用退台处理,横向次第降低,创造和谐的空间层次,形成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的韵律感,凸现“山”“水”“桥”“城”形象,在确保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增加每一座桥梁文化元素;三是十大棚户区建设,除保留个性特征外,建议强化民族文化特征的城市风貌;四是建筑色彩的宜以淡雅色调为主,形成整洁和谐的空间氛围,选取应避免鲜艳、夺目色彩和偏深冷色调,切忌建筑风格和色彩、灯光相克相冲。

  四、都匀毛尖茶应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和载体

  都匀毛尖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1915年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1982年8月,首次跻身全国十大名茶之列,2007年5月,举办第一届都匀毛尖茶文化节,2010年3月,都匀毛尖茶再度荣登上海世博会十大名茶宝座,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我们把都匀毛尖茶品牌打出去。

  茶文化是茶产业重要元素和载体,是茶产业的助推剂和源动力。通过茶文化交流,促进种植、加工、经营、科研的交流,以茶为龙头,做活以产生关联度极大的相关产业,发展“文化茶”是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有效途径。文化做强、产业做大才能吸引全省乃至全国的名优茶商贾云集都匀,方可形成具有区域性和全国影响的茶市,都匀毛尖茶市场才能富有活力,才能健康发展。

  以都匀毛尖茶为平台的城市主题文化,所需要的途径与“以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为平台,打造国际摄影主题文化城市”相似。更重要的是茶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形成“国茶之都”的全域氛围。

  五、发展朝阳产业,重振工业雄风,形成人口聚集的源泉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三线国防工业、国家产业布局调整,工业革命的不断推陈出新,曾经辉煌的纺织、机械、电子、冶金、化工、电力、建材、制革、造纸等工业优势悄然出局,嵌入式植入代表现代经济的振华集团、东方机床厂、剑江化肥厂、都匀电厂、都匀水泥厂、都匀毛麻纺织印染总厂等先进大工业雄风不再,城市文化的繁荣只能建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繁荣的基础上。对都匀而言城市文化建设更应该“补工业发展的课”“补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的课”。

  都匀要建设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0万的“双百”城市,突出州府龙头地位,按照“一江带三城,建设大都匀”思路,构筑“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格局,着力打造“泛都匀”经济圈,着力形成黔中经济区和黔南州重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优先发展区,贵州南部以都匀市为中心的区域性城市集聚带和重要经济增长极,贵州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文化旅游发展区,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成为国际生态旅游城市和休闲宜居宜业之都。一是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医疗、休闲度假、养老养生、体能健身等新兴朝阳产业;二是重振工业雄风,通过工业发展和GDP的快速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为聚集100万人口汇集源泉;三是顶层设计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构建、塑造和强化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六、都匀的城市文化需要凝炼充满正能量的都匀城市精神作为支撑

  黔南州“追赶、领先、跨越”的精神,精确提炼黔南各族人民的意志品格、文化特色,综合反映黔南各族人民的文明素养、道德理想,高度升华黔南各族人民的生活信念、人生境界,共同追求黔南各族人民的市民认同、精神价值。

  都匀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都是都匀城市文化的积淀,我们对都匀的发展充满自信。都匀的城市文化需要有自己充满正能量的都匀城市精神作为支撑,都匀城市精神凝聚着都匀的思想灵魂,代表着都匀的整体形象,彰显着都匀的特色风貌,引领着都匀的未来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