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障碍浏览
  • 适老化
  • 长者服务
  •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8黔南两会 > 工作报告
抢占产业转型制高点 推动工业“脱胎换骨”——黔南州2017年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如何进一步壮大全州工业经济总量,把工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省委专题听取黔南工作汇报,明确要求黔南要打造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着力抢占产业转型发展制高点,推动工业“脱胎换骨”。

  黔南有着自己的破题方式。

  去年9月28日,全州工业发展大会召开,为黔南工业实现“脱胎换骨”把脉导航。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坚持“工业强州”主战略不动摇,突出重点,找准关键,克服困难,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提高效率,保持了工业经济健康稳定运行,工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基本达到或超过预期,全州工业“脱胎换骨”发展再上新台阶。

  工业经济稳步推进  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一组组数据令人振奋。

  2017年1-11月,全州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395.3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369.21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居全省第二;完成工业投资280.86亿元,增速10.5%,增速居全省第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轻工业在产业的占比较2015年增加了3.5个百分点,能源资源产业占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占比增加了1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增加值超额完成全年任务。预计全年完成400亿元,较全年目标395亿元高出5亿元。预计增长速度为11.5%,全省排名第二,实现了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的工作预期;规模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500亿元以上,增长18%。主要支撑指标中,全州工业用电68亿千瓦时,增长14%。工业增值税累计完成1.93 亿元,同比增长13.8%。全年入规企业145 户,较州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92户,高出53户。

  工业投资基本达到预期。预计全年工业投资可完成365 亿元,产业投资增长13%以上,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全州建成一批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吸纳就业较多、财政贡献较大的工业项目,工业总量得到扩张,产业层次得到提升,为全州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工业结构持续调整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拓宽磷石膏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目前,我州形成了一批加工综合利用磷石膏的企业。截止到2017年第3季度,磷石膏综合利用量达到103.4万吨,综合利用率28.3%,目前主要利用行业为建材行业。

  工业供给侧领域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通过电力市场化交易,全年全州电力直接交易电量超过35亿千瓦时,为高载能企业节约用电成本1.亿元;通过“贵园信贷通”平台,累计为无担保无抵押的企业融资3.6亿元,为企业解决成本近100万元;编制完成《黔南州工业产品目录》,完成《黔南州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研究报告》和《黔南州产业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意见》(送审稿),十四个工业园区全部编制了“一团一策“方案并实施。根据年初在全州范围内排查出的落后产能,涉及铁合金、造纸、钢铁等14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共计20万吨,全部淘汰关停。

  园区承载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1-11月,新增建成标准厂房64.32 万平方米,累计建成487.39 万平方米。预计全年达到490 万平方米,累计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20座,日处理能力达7.6 万吨,新增建成道路71.1公里,供水管网49.1公里,排水管网57.8公里;5个园区核心区基本达到了八通一平,4个园区核心区基本达到了七通一平,5个园区核心区基本达到了五通一 平。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

  民营经济提质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17年是《提高民营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通过5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12年末的234亿元增加到了685 亿元,增长占GDP 比重由2012 年的43%提高到60%,民营率为192.7%;经济市场主体达21万户,民营经济注册资本累计达2115 亿元,2017年全社会民间投资总额预计达到510亿元,民营经济新增就业人数达到5.3 万人,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在新的一年中,我州将不断加大力度,提升民营经济的比重,计划2018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780亿元,占GDP比重突破60%大关。

  同时,为加快工业“脱胎换骨”进程,我州将启动223户以上规模企业的改造,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改造质量,加速形成一批规模工业企业,进一步服务于脱贫攻坚,实现产业扶贫,把田间地头作为加工车间的“接二连三”型企业。进一步做好服务企业行动,做好惠企政策的落实落地,大力营造发展工业良好氛围。

  如今,工业正逐步成长为黔南经济发展的引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