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障碍浏览
  • 适老化
  • 长者服务
  • 个人中心
两会特写 | 书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答卷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2025年黔南州两会期间,“乡村振兴”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产业振兴是关键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被视为解锁乡村繁荣之门的金钥匙。代表委员们深知,产业是支撑乡村经济发展的坚固根基,因此,围绕如何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他们纷纷献计献策。

美如画的茶园韦毓祥 摄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刘红梅委员建议,由州级层面统筹整合全州的产业、品牌、技术等资源,形成合力,统筹规划布局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蓝图,通过推进统一标准、统一营销、统筹生产,可以进一步凸显地域优势,实现产业的集聚效应,从而聚沙成塔,提升整体效益。同时,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进驻乡村,延伸和健全产业链条,推动优势农特产品实现规模化聚集和精深加工,让乡村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刘刚代表着眼于改革与创新,他认为,要激发农业农村的内生动力,立足乡村特色资源,通过接二连三的方式促进产业品牌效应的形成。同时,结合县域实际,通过“围农兴工”战略,以工业反哺农业,助推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

郭传丝代表则建议,要立足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加大对特色产品、建材等优势产业的帮扶,持续推进“围农兴工”战略,推进粮油、生猪、水果、蔬菜等产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田间地头的直播“带货”已成为农特产品销售的新风尚。胡春宇委员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他建议设立黔南州电商人才实训基地,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电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同时,要重点打造和培养一支专业的电商团队,让他们运用专业知识为乡村全面振兴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粮食安全是重点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代表委员们同样积极建言献策。

陈明莉代表提出,要守住粮油安全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福泉市道坪镇高坪司高标准农田实现机械化耕作

张龙芬代表建议,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后续管护工作,确保高标准农田能够持续发挥效益,为粮食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的管护机制,确保每一寸耕地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萧家明代表则紧盯长顺县委“1+2+N”农业产业布局,“1+7+N”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他建议持续围绕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条底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等开展监督,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提高粮食产量,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对此,龙清木代表建议,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与科研院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通过推广优良品种、绿色防控、高效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动粮食生产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文化振兴是灵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和精神动力,同样备受代表委员们关注。

2024年11月2日,民间手工艺人在参加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妇女特色手工技能比赛。(无人机照片)肖伟 摄

随着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刘晓勤代表提出要加强文化建设,通过媒体、文艺作品等多种渠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孟庭葆代表建议加大移风易俗和文化宣传力度,发挥红白理事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选树典型人物和事迹,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和美乡村建设。同时,要通过文化引领推动形成农村新风貌,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让群众在文化的滋养中收获幸福与满足。

群众性文体活动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也让人们看到乡村文化振兴的原生动力。

杨胜英委员表示,应依托“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等民族节庆活动,策划并组织开展民族服饰展演、民族手工艺品展销、民族手工艺品微视频和微摄影大赛等专题活动,进一步推动民族手工艺品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朱奉余代表则提出了巧借三都“村马”IP名片的创意想法。他认为,可以通过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来激活三次产业,通过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徐秋雁委员表示,要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各乡村民族服饰、建筑、饮食、歌舞、生态等文化资源,找准各乡村独特的民族文化“灵魂”。对独具一格的优秀民族歌舞、富有现代艺术气息和娱乐体验功能的文化项目进行挖掘提炼和优化组合,开发农文旅融合新项目,打造“浸入式”体验。通过发挥旅游产业“乘数”效应,让乡村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助力乡村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