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聚力,团结奋进谋发展。
在黔南,非遗产业持续升温、民族村寨兴起文旅热潮、特色农产品打入新市场……一批批特色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被注入新的活力,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润心聚魂,各民族共绘同心圆。
在黔南,不同民族、语言、习俗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新的环境中和谐共融、安居乐业,“搬”出新希望、“迁”出新生活,让民族团结的名片更加靓丽出彩。
心手相连,交往交流交融情谊浓。
在黔南,“村马”出圈、“四月八”“六月六”民族大联欢、民族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汇交流的“嘉年华”,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7月11日,“跟我去都匀·六月六到团寨‘浪哨’”民俗活动在都匀市绿茵湖街道邦水村团寨布依族文化广场热闹开场。冯小东 摄
在黔南,各族人民在山川秀丽的土地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推动黔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黔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工作扎实推进。2025年,黔南将奋力谱写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打造贵州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2024年7月10日,长顺县白云山镇举行第二十届“六月六”布衣风情节文化活动,村民们身着盛服沿村巡游 徐朦 摄
石榴花开,百籽同心。如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参加州“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
三都是一片民族团结的沃土,2021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州人大代表、三都水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韦丽娜就生活在这里。在三都,“贵州村马”不仅仅是民族团结的盛会,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舞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韦丽娜介绍,三都将紧紧围绕民族文化和“贵州村马”这两个核心,用好“独特多彩民族文化+全民赛马氛围+新媒体运营”推动“贵州村马”出圈,打响“贵州村马”名片。
“贵州村马”
如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青年人心灵深处?州政协委员、州委党校民族宗教研究处处长樊敏说:“我们要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制度,坚守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主渠道,打造宣传教育基地,开展相关主题日宣传活动,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引导各族师生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双语”宣传“声”入人心、就业帮扶车间建在村民“家门口”、民族村寨产业旺幸福浓……一件件小事,就像淙淙的河水滋润着全州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州人大代表、福泉市人民法院陆坪人民法庭庭长、审判员、一级法官刘晓勤表示,要推动基层民主建设,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同时,不断加强文化建设,通过媒体、文艺作品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宣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惠水县“双语法官”用布依语为学生普法
黔南州民族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特色鲜明,风格突出,包含染绘、刺绣、编织、雕刻、陶艺等众多门类,其中牙舟陶、枫香染、马尾绣、蜡染、刺绣等传统工艺,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州政协委员、惠水县政协副主席杨胜英十分关注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她建议,黔南搭建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展示平台,构建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人才发展体系,探索建立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留住指尖上的“绝活”,以文化浸润滋养民族团结之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