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绿博园,那新翻出的土黄色,与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五彩斑斓的山林,构成了这个秋冬最美的画面。
眺望建设中的苏州园
站在东湖西岸的环湖栈道上,明媚的阳光从西边直射而来,婆娑的树影倒映在湖中,对岸,江苏展园雕梁画栋的古风建筑尽收眼底,这座彰显苏州园林风格的展园,依山傍水,静谧深远。想象着,明年秋天,若登上这座楼阁,眼前会不会再现王勃老先生“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胜景?
“太美了,是不是?”正在浮想联翩,思绪被这句话打断。
只顾着眼前美景,却忽略了原来此处还有两个人,看装扮,应该就是绿博园里的建设者。
“我们是贵州华之业环境材料有限公司的,承建栈道上的观景台,喏,就是你脚下踩的这个。”说话的是公司总经理张志平。
“这是用防腐木铺的吗?”
“不是不是,是我们刚刚研发的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原料就是你们福泉的磷石膏矿渣和都匀的石英渣,防滑、防腐、阻燃,抗紫外线防老化,使用寿命30年。”
大型机械施工加快建设进度
用脚试了试,果然防滑。“打着光脚在湿地上踩都不会滑倒。”张志平的公司落户在都匀市绿茵湖产业园区内,这种磷石膏矿渣复合材料石英塑景观专用板材料,取之本地企业,用于本土建设,还非常符合绿博园环保设计建设理念,这个景观台做的就是安装示范。
建设中的匀芽绿台景观
听口音,张志平是江浙一带人。“非常喜欢这个绿博园,不知道园里是否设计有自行车道,如果没有,希望媒体呼吁一下,让领导重视起来。”
张志平参加过全国很多地方的景区建设,经验告诉他,景区一定要和康养产业结合起来,与自然形成互动,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而这也事关后期经营能否盘活的问题,“要不是遇上你们,我都准备写信给你们的州长建议了。”张志平热心的说。
在绿博园里,很多建设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背井离乡,远离妻儿,全身心建设绿博园,关心绿博园,热爱绿博园,为的就是给黔南老百姓留下一个传世的精品之作。
框镜树屋里的焊接工
在湖岸,一个叫“框镜树屋”的景观隐藏在密林里,厚厚的钢材板已经搭建出了树屋的架构,一台超大的吊装车停靠在山脚下,几位焊接工人正在“树屋”上施工,焊接的火花四射开来,树屋下,一个工人蹲守在侧,谨防火花引发山火。
见我们上前拍照,一个30来岁的小伙子从吊装机上跳下来,和我们聊了起来。他叫刘文倩,来自山东菏泽,是承建方中交二工局请来的专业吊装车司机,月工资3万元,吊装车也是他和朋友合资买的,“其实我来都匀已经四五年了,以前也是跟着中交二工局做工程,这边气候还行,就是吃的不太习惯,4月份才进绿博园。”刘文倩说,工作不算累,每天在同一位置重复同样的操作,很枯燥,看到记者,主动上前搭讪。他说,每天吃在园里,住在园里,虽然生活很乏味,但这里环境很美,很悠静,最重要的,自己在做着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一个外地人,能为绿博园出力,很有自豪感。”
桥梁上的建设者
准备铺设桥面
同样感到自豪的,还有本地建设者。
都匀斗蓬山的林家富是一个包工头,他和儿子带领10多个本地工人,承包了水下原筑区域的水上舞台其中一个标段的建设,“这个月20号就要完工,加班加点做,手艺工每天工资四五百,一般泥水工每天120元,包吃住。”林家富说,这么多外地人都来帮助建设绿博园,作为一名本地建筑工,为家乡出力就是责任,是份内事。
绿博园湖周建设航拍图
方圆6000亩面积的绿博园里,就有五六千号建设者,他们分散在各个山头、林间、湖岸、桥上,每天顶着晨曦入园,披星戴月而归,在工程车的穿梭轰鸣中,流下酣畅淋漓的汗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建好绿博园!并且为这个目标努力着,奋斗着,奉献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