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障碍浏览
  • 适老化
  • 长者服务
  • 个人中心
绿博园内的“非遗盛宴”

10月18日,绿博园主展馆的负一楼,一场非遗文化的盛宴正在上演。水书、马尾绣、牙舟陶等黔南非遗实物、图片在这里一一呈现。

玲珑有致的马尾绣包,精美的牙舟陶制品,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的交织融合,让来到这里的游人目不暇接,而这些非遗物品,也成为订单不断的“网红”产品。

“这里的非遗物品真的很新奇,也很美。”来自瓮安的何国红说,“希望非遗有更多的文化传承人,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结合多元素发展,下一步助力脱贫攻坚,民族团结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非遗物品琳琅满目,而在展馆内的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也成为展馆内的另一番美丽风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宋水仙,自小随长辈学习马尾绣,技艺精湛。多年来,宋水仙通过传承马尾绣技艺,以“公司+基地+贫困村+贫困户”的方式来积极开展马尾绣制作技术培训和引导,带动了三都县成千上万的妇女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马尾绣、水书、牙舟陶……都是黔南民族文化的代表。黔南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州内居住有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毛南族等43个民族。黔南民族民间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总体可概括为布依族文化的典型性,苗族文化的多样性,水族文化的唯一性,毛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瑶族文化神秘性。

从2006年开始,我州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及名录项目申报工作,基本形成比较规范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与传承体系,建立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0余项,其中:国家级名录14项,省级以上名录110项,州级以上名录178项。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人、省级46人、州级178人、县级1062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黔南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丰富多彩,是黔南各族人民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和心灵花朵。保护和利用好黔南非遗,对于传承黔南民族文化,增强黔南境内各民族的凝聚力,促进黔南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览主办方介绍,举办“绿圆中国梦,携手奔小康”黔南州非遗实物、图片展,就是要号召全社会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共同感受和见证传统与现代交织,民族民间文化与时尚潮流牵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一场瑰丽多姿、耳目一新的非遗盛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