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聚焦蔬菜产业市场需求,搭建品种推广与商业合作高效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落地黔南,8月13日,贵州省辣椒产业技术体系暨黔南州第六届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观摩展示会在州农科院摆茶科研基地召开。
此次活动由省辣椒产业技术体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主办,黔南农创发展有限公司、省辣椒产业技术体系黔南州综合试验站承办,吸引了全省蔬菜产业专家、农业科技人员、企业代表、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等100余人参加,通过集中展示优质品种、对接供需资源,促进品种市场化应用与商业合作落地,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2025年,州农科院联合州农业农村局,面向州内外广泛征集蔬菜新品种,共征集到辣椒、番茄、瓜、豆等6种作物类型、355个品种进行集中试验示范,集成新技术5项、新材料2项。本次展示会发布了2025年黔南州新品种鉴定成果,筛选出22个在抗病性、产量、品质等方面有较好表现的优势品种。同时,州农科院、黔南农创公司与合作企业代表签署了育繁推、产学研、产购销合作协议,为黔南蔬菜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当天,与会专家实地观摩了院士专家品种试验区、科研院所优势品种区和山地农机具展示区等,围绕种业振兴、蔬菜“四新”技术研究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们表示,黔南具有良好的农业科技基础,多年来,稳步推进科研攻关、品种选育、种源利用,带动全州蔬菜种植面积和亩产值提升,提升了全省蔬菜的品牌优势及核心竞争力,促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在院士专家品种试验区,182个辣椒新品种成为焦点,涵盖了朝天椒、线椒、牛角椒等类型,经过田间性状观察,由湖南省农科院邹学校院士团队培育的线椒品种“皱椒3号”表现突出,其品质好、市场适应性强,单株结果率高,产量远超常规辣椒品种,且商品性能符合贵州地区消费习惯,受到与会人员广泛关注和好评。
摆茶基地
“我家种了很多辣椒,今天看到很多适合种植的品种,有了更多的选择。”贵定县云雾镇大塘村农户黄丽芬说。
“此次展会聚焦全州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科技服务,让科研成果真正扎根田间、服务农业,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打实的经济效益。”黔南农创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权说。
州农科院摆茶科研基地承担着黔南蔬菜“四新”技术研究、地方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道地中药材引种试验、农业科普教育等科研任务。“2020年以来,州农科院引进试验示范品种1000余个,面向全州推广优良品种189个,带动全州蔬菜种植面积突破40万亩。下一步,我们将共建育种创新联盟,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完善产业链条,推动‘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蔬菜种业创新高地。”州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三级研究员欧平勇说。
文峰时评丨良种配良法,种业振兴的“双翼引擎”
当一个个蔬菜新品种在试验田迎风舒展,当一项项蔬菜种植新技术打破“卡脖子”的枷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田间坚守才有了意义。
良种是根基,良法是引擎,唯有双轮驱动,方能激活山地农业的绿色动能。
良种是农作物高产优产的“芯片”。多年来,黔南农业科技工作者直面喀斯特山地的生态脆弱性,以消费升级倒逼品种革新,通过定向选育提升作物的逆境生存能力,六年鉴选出189个适应性强、产量高、抗性好、品质优的蔬菜新品种,推动蔬菜供给从“产量逻辑”向“质量逻辑”跃迁,重塑起山地农产品的价值链。这不仅是品种的迭代更新,更是对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命题的战略应答。
良法是解锁“藏技于地”的转化密码,是打通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技术创新,重构蔬菜生长周期规律,破解季节性与市场需求的错位矛盾,构建起“品种-技术-地块”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弥合了科研理想性与农田复杂性的鸿沟。当技术参数转化为农民的稳定收益时,技术创新才能完成价值闭环。
黔南的实践直击农业技术创新的痛点。一项项农业技术的突破,拉伸了农产品的价值曲线。因种施策的定制化方案,消除了科研与田间的断层。当实验室数据转化为农民账本增收额时,科技才真正完成“最后一跃”。
有良种无良法,如宝剑蒙尘;有良法缺良种,如引擎熄火。唯有品种创新与技术变革同频共振,方能打破山地农业的“低效魔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