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有关部门,州属各学校:
《黔南州高等学校“校农结合”集团采购实施方案》已经州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3月28日
黔南州高等学校“校农结合”集团采购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关于全省脱贫攻坚、农村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安排和省委对“校农结合”的具体要求,根据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的《贵州省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在总结我州“校农结合”经验的基础上,为推动黔南州高等学校“校农结合”集团采购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努力探索“校农结合”助推贫困乡村脱贫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农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以教育助推我州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过学校食堂定点采购对口帮扶乡村农产品、帮扶带动发展农产业、培育教育教学基地等多种形式,实现黔南州高校帮扶乡村的贫困户真脱贫、脱真贫的脱贫攻坚目标。
二、目标任务
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全省教育系统“校农结合”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提高产业扶贫精准度和实效性的意见》(黔府办发〔2017〕21号)要求,结合黔南实际,建立黔南州高等学校“校农结合”集团采购工作机制,紧紧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开启“校农结合”新征程,远谋近施,试点探索,分段推进,逐步推开。
通过搭建好全州高等学校“校农结合”定点采购统一配送平台,按照“学校+流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本模式运行,各高校扶贫联系点率先纳入统一采购范畴,并不断扩大到更多贫困村、贫困户。积极推进高校推广“定点采购+产业扶持+基地建设+示范引领”的“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模式。建立健全全州教育系统“校农结合”农产品集中采购长效机制,努力做到学校需求引导与对口帮扶乡村产业培扶有机结合,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与选好流通企业搭建购销平台有机结合,扶贫与扶智有机结合。有效发挥教育部门的智力资源优势在技能培训、技术指导、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着力,引导贫困户“立志、强智”早日实现脱贫。
三、主要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原则。“校农结合”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的脱贫攻坚重要举措,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成立黔南州高等学校“校农结合”集团采购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的州政府领导任组长,州政府办分管联系负责同志和州教育局、州农委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州供销社、州商务粮食局、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州物价局、州审计局负责人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教育局,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各学校设工作专班,学校领导任负责人,明确具体工作职责,负责抓好本校的“校农结合”工作。
(二)坚持部门联动原则。教育部门要统筹做好州属高校食堂农产品需要的协调跟踪服务;农业部门要根据学校需求,指导相关县(市)和乡(镇)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技术指导工作;商务粮食和供销部门要根据学校要求做好流通领域和配送公司的遴选和监督管理;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好农产品的质量监测保障;物价和审计部门要做好农产品的价格监控和审计跟踪,配合联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共享平台,形成合力。
(三)坚持集团运营原则。建立黔南州高等学校“校农结合”集团,将高校食堂所需大宗食品和常用农产品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充分发挥配送公司农产品流通优势,按市场规律办事,确保校农双赢,有效扶持我州高校对口帮扶乡村农业产业发展。
(四)坚持统分结合原则。高校集团以采购大宗常用农产品为主,其余产品由各校按照市场价格机制自行采购,各学校要根据学期工作安排,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产品采购计划,以批量采购为主、零星采购为辅,做到点面结合、统分结合。
(五)坚持精准扶贫原则。高校联盟要按照中央和省、州脱贫攻坚工作要求,摸清帮扶乡村情况,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做到高校和教育部门对口帮扶的乡村精准对接,优先采购黔南师院对口帮扶的平塘县卡蒲乡、塘边镇,黔南职院和州教育局对口帮扶的三都县中和镇,黔南医专对口帮扶的荔波县朝阳镇、小七孔镇、水利乡,黔南幼专对口帮扶的贵定县沿山镇,省经贸职业学院对口帮扶的龙里县龙山镇,州教育局对口帮扶的都匀市归兰乡等乡镇的农产品,努力做到以产定销、产销一体,助民增收。
四、主要措施
(一)制定帮扶工作计划。各高校在与帮扶乡(镇)村对接沟通的基础上,围绕指导村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教育培训、实施科技服务、开展课题项目研究、科研成果转化、采购农产品、联系相关企业支持乡村基本建设、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志愿者服务、宣传报道帮扶工作进展等方面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
(二)做好学校与配送公司的对接工作。根据省供销合作社、省教育厅和州政府与州内各高校商定的意见,学校不直接参与农产品的采购和配送环节的工作,先期由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流通控股有限公司在黔南设立分支机构,试点运行,具体承接采购和配送。配送公司建立精准扶贫配送平台,开展线上线下配送。学校每个月的农产品消费需求计划清单要提前1个月反馈给配送公司。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校农结合”土特产预订窗口,为需要订购农产品的教职工提供方便。领导小组定期对配送公司进行考核,各学校进行评估,按市场规律运行。
(三)实行指导性计划。配送公司通过配送网络平台,实时公开发布农产品价格,实行市场定价,以当地一级批发市场价格为基准进行合理上下浮动,浮动幅度按市场规律由价格监管部门适时审定。各高校根据师生在学校食堂消费情况,详细列出每月采购农产品的品种名称、数量、质量、配送时间、验收方式、付款方式等,通过配送平台反馈给配送公司。
(四)建立利益共同体。政府有关部门主导,市场引导,整合各方资源,分校实施帮扶,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配送公司优先采购学校定点帮扶乡(镇)村的农产品,形成校、企、农三方利益互惠、合作共赢的共同体。各高校要与配送公司签订农产品采购配送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配送公司要在保证运行成本基础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保证配送的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价格合理,确保师生消费农产品的安全。
(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学校在春季开学初和秋季开学初,与配送公司协调,分别组织开展一次大规模集中采购配送农产品工作,春季集中采购配送要利用全省高校“校农结合”工作推进暨经验交流会在黔南召开的有利契机进行,在全省高校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发挥黔南高校集团在全省高校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学校定点帮扶的乡村为示范点,带动周边村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多措并举实施帮扶。除开展农产品采购帮扶主渠道外,各校还可以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帮扶贫困乡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一乡(村)一品”产业培育。重点围绕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建设一批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乡村振兴战略支撑基地,帮助引进、打造、推广脱贫农村致富重点项目,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七)加大宣传报道和督查考核。各校每月向州高校“校农结合”集团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1篇工作推进情况简报,并做好工作推进材料的收集整理,年终撰写“校农结合”工作总结。州高校“校农结合”集团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组织一次对各相关学校开展“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督查指导,并把督查情况列入各校年终党建工作考核项目,为全省高校加快发展目标绩效考核党建扶贫项目提供考核依据。
五、运营管理
(一)供需数据驱动,精准对接。运用贵州绿通产销对接大数据平台工具,优先从黔南州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供给侧的品种、数量、上市时间、价格开始,将更多贫困乡村户纳入采购范畴;同时需求侧按照黔南州5家高校集团的每月的大宗农产品,常用生鲜蔬菜的预测数量,接入贵州绿通产销对接大数据平台系统,实现精准匹配、以产定销,最终根据高校实际采购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的比例进行评估考核。
(二)利用省供销社现有的都匀生鲜蔬菜配送中心的成熟团队、仓储空间,完善采购、仓储、食品安全、本地数据平台,推进配送升级优化。
采购:利用贵州省供销社联合社现在的成熟终端,对当地农户生产端的产品进行整合,为需求端提供精准需求。
仓储建设:根据配送需求,建立完善的仓储设备,实现科学、卫生、安全的一体化运作。
食安管控:配置专业检测设备,及相关专业团队,对原材料进行适时监测把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数据平台:建立大数据平台,让采购端和生产端各个环节数据实时展示。
配送:组建专业配送车队,配置专用车辆,对车辆进行信息化一体管理。
售后:配置专业售后部门,对各配送网点进行实时跟踪,信息整理和反馈。
(三)贵州绿通发挥贵州省级平台优势,开放黔南州以外,贵州省外客户渠道,在全省的平台上平衡校农对接的供需矛盾,解决目前“校农结合”农产品的品种单一、数量不足够、价格高、运输成本高等共性问题。
(四)由州高等学校校农结合集团采购领导小组统筹,县市政府支持,各部门协调提供供需的准确数据,引导进入贵州绿通产销对接大数据平台,以数据驱动,确保“校农结合”新模式在黔南州成为全省的精准扶贫新模式。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实施“校农结合”是新时代省委领导提出的推动贵州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有效举措,各部门和学校要从讲政治和加强廉政建设的高度提高对“校农结合”助推脱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周密安排。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领导小组要加强领导,成员单位的尽职履责,各高校成立的工作专班,要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具体联络人员,具体负责与帮扶乡村和配送公司的对接协调。州高校“校农结合”集团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督查组,对各校工作开展情况实时进行督查指导,防止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相关学校进行整改。
(三)注重宣传,总结提升。各高校要加大“校农结合”助推帮扶乡村脱贫奔康工作的舆论宣传,对工作推进情况及时宣传报道,对工作运行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提升,增强受助乡村和贫困户对“校农结合”惠农利农富农成果的认同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