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又是外出“踏青”、“春游”、“清明祭扫”的好时节。随着气温回暖,各类野生植物生长旺盛,各种致病微生物生长繁殖也日趋活跃,在此提醒大家,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谨防有毒植物中毒、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和有毒动物中毒的发生!
根据近年来我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显示:每年各地发生有毒植物及其毒素中毒事件屡见不鲜,占比为20%左右,其中因误采误食马桑果、有毒野菜、未炒熟的菜豆、桐油籽/桐油果、乌头、发芽马铃薯等事件较多,多发生在农村家庭。
分析中毒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因为部分有毒植物与可食用的野菜/野果外观极其相似(如:毒芹与水芹、化儿草与血皮菜,马桑果和桑葚等),由于老百姓辨识能力有限,肉眼很难辨别,极易因误采误食引发中毒。二是有些野菜/野果含有微量天然毒素(如:蕨菜、桐油果),如果烹饪不当或一次食用量过大也会引起中毒。三是因为贮存或加工不当所致,如:马铃薯存放在阴暗潮湿、未避光的条件下很容易发芽,如果加工处理不当容易引起中毒。
菊三七(有毒)
化儿草(有毒)
马桑果(有毒)
马桑果,每年5~6月成熟,由于儿童/青少年或野外作业者辨识能力弱,极易与可食用果实(如:桑葚)混淆,常被误采误食而引起中毒。
血皮菜(可食用)
菊三七、化儿草由于外形和老百姓常采摘食用的野菜“血皮菜”相似,常被误采误食而引起中毒。
桑葚(可食用)
(图片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省内疾控处置中毒事件时所拍摄)
发芽马铃薯,含有龙葵素,若处理不当食用后可导致中毒,中毒症状主要包括:咽喉部瘙痒或烧灼感、头晕、乏力、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腹泻等,严重者有耳鸣、脱水、体温升高、烦躁不安、谵妄、昏迷、瞳孔散大、脉搏细弱、全身抽搐,可因呼吸麻痹致死。
6、留存吃剩的野菜/野果、拍照,以便专家形态学鉴别,明确诊断。
常见的病因食品包括:肉与肉制品(如:熟肉制品、酱卤肉等)、蛋与蛋制品、奶与奶制品、米面制品(如:剩米饭、米粉等)、动物性海产品、生食蔬菜和瓜果等。
2、牢记并做好“食品安全五要点”,即: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近年来我省部分地区时有鱼籽/鱼卵中毒的报告,多发生在家庭,主要由石斑鱼鱼籽/鱼卵引起。石斑鱼鱼籽/鱼卵有毒,特别是在四、五月份毒性更强,主要症状为呕吐、腹痛、腹泻、头痛,严重者抽搐、昏迷,可出现死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