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进入秋季,昼夜温差大,又时值国庆和中秋长假,探亲访友、外出旅游等活动增多,需重点关注基孔肯雅热、登革热、手足口病、诺如病毒胃肠炎、钩体病、高血压。
1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突然出现的发热、关节疼痛、皮疹。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皮疹等。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出血和休克,甚至死亡。
主要预防措施:
(一)防止蚊虫叮咬。户外活动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的皮肤喷涂驱蚊剂;室内装防蚊纱门纱窗,使用蚊帐、电蚊拍等。尽量减少在户外树荫、草丛等蚊子多的地方逗留。
(二)环境治理。室内外积水容器应及时清理,3~5天刷洗换水一次,翻盆倒罐,清除容器内积水,避免蚊虫孳生。
(三)关注流行区疫情。如计划前往发生疫情的流行区,出行前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做好驱蚊防蚊准备。返程后14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身体状况。
(四)及时就医。若出现发热、皮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及时就医,主动告知旅行居住史和蚊虫叮咬情况。
2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散在的皮疹或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可转为重症,极少数可致死亡。
主要防控建议:
(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居室常通风,勤洗手。
(三)接触频繁部位、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餐具使用前后充分清洗消毒,婴幼儿的尿布、衣物、被褥等要及时清洗、暴晒或消毒。
(四)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减少重症和死亡,建议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3
诺如病毒胃肠炎
诺如病毒胃肠炎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食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或其污染的物品、环境或吸入患者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等方式感染。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恶,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学校、托幼机构等相对封闭环境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主要预防措施:
(一)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勤洗手,保持手卫生。含酒精的消毒湿巾和免洗手消毒液对诺如病毒无效,不能代替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二)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海鲜,蔬菜瓜果彻底洗净,不饮用生水。
(三)患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尽量隔离,轻症可居家隔离,重症需送医疗机构隔离治疗。
(四)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公共场所定期清洁与通风,重点部位(门把手、楼梯扶手、水龙头等)定期清洁与消毒。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4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主要通过接触携带钩体的动物或接触携带钩体动物尿液污染的水、土壤等引起感染。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结膜充血、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触痛,若治疗不及时可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主要防控建议:
(一)做好防鼠、灭鼠工作,加强带菌家畜的管理,改放养为圈养,防止家畜带菌排泄物污染外界环境,对疑有钩体病的家畜(表现为发热、尿血、黄疸、流产等)进行隔离和治疗。
(二)改造疫源地,减少鼠类栖息场所,水稻收割前开沟排水,减少积水,或通过施用草木灰、石灰氮等肥料改善田水和土壤pH值,或放干田水晒田等均可减少钩体感染。
(三)钩体病可使用青霉素、多西环素等药物进行有效治疗,经过早期及时、科学的治疗,绝大多数钩体病患者预后良好。
(四)在疫区开展钩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高危暴露人群开展工作(捕鱼、插秧、稻田收割等)时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手套、穿防护靴。
5
高血压
2025年10月8日是第26个全国高血压日,主题为“健康体魄,从血压控制开始”。首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建议在4周内复查两次,非同日3次测量均达到上述诊断界值,即可确诊高血压。
主要预防措施:
(一)秋季时患者应每天监测血压,血压相对稳定时,每天早晚各测一次;当出现波动,应增加测量频率。
(二)控制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低于5g,低盐、低糖、低脂肪膳食;减少动物食品和动物油的摄入;适当补充瘦肉、蛋类、奶类等蛋白质,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戒烟限酒。
(三)适当运动,根据自身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同时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