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界别 | 会议届次: | 州政协十三届四次 | |
关于抢占“磷矿精用”先机,加快构建国家级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基地的建议 | 第54号 | ||
主办单位: | 州工业和信息化局 | 会办单位: | 州科学技术局、州投资促进局 |
复文标题: | 黔南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黔南州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第54号提案的答复 | ||
建议内容: |
我州立足磷矿资源禀赋,围绕贵州省建设“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已形成“磷矿开采—磷矿选矿—湿法/热法磷酸—磷酸盐—伴生资源/三废综合利用—生产性服务”磷化工全产业链条。2023年,福泉市磷化工产业集群以全国唯一的优势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一、磷矿精用现状 贵州省磷矿精用的发展重点是黄磷/磷酸深加工、新能源电池材料/整装、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目前,我州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等电池材料技术有一定优势,但在磷系阻燃剂、增塑剂等深加工技术和新能源电池材料/整装的关键材料制取上存在不足;我州磷石膏综合利用领先全国,氟、镁、钙、碘等元素提取技术有显著进步,但稀土元素提取技术尚在起步阶段。 二、磷矿精用存在的困难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富矿精开”要求,有效利用磷矿资源,需应对以下挑战: (一)核心技术壁垒问题。磷矿精用技术竞争激烈,技术壁垒高。例如,黔南州磷化工产业园区虽有30余项核心技术,但企业间技术保密,对外授权意愿低。贵州瓮福和川恒掌握湿法磷酸净化技术,但技术授权受限,行业无法共享先进技术,影响了电子级磷酸和氢氟酸等技术的研发,以及热法磷酸制取企业的生存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产业链条延伸的问题。近年通过招商引资,我州引进了中游产业链技术如氯碱、五氧化二磷等,磷化工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在黄磷/磷酸深加工、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高附加值加工关键环节仍然欠缺,如电子级磷酸制取、锂离子电池隔膜制造等。下游产业链如磷系阻燃剂、磷酸酯增塑剂等,以及上游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滞后。 (三)新兴市场起步较晚。我州企业在现代化水平、锂电池核心材料技术、附加产品技术及新技术研发方面存在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且锂电池品类单一,难以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这些问题需要积极应对并加以解决,方能维持我州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的竞争力。 (四)前沿领域布局滞后。我国芯片制造在关键电子化学品领域发展滞后,特别是电子级磷酸和蚀刻液,成为限制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瓶颈。稀土是全球争夺的战略资源,常与磷矿共生,因此磷矿不仅是磷资源,也是稀土资源。我省磷矿资源丰富,研究这些技术具有战略意义。但电子级磷酸制备和磷石膏中稀土提取流程复杂、成本高、周期长、效益低等问题,产业化还需时日。 建议: 一、补齐“磷酸精制”短板,紧盯磷矿精深加工的关键,强化研发推广破除技术壁垒。磷酸精制技术与工艺不仅制约着黄磷/磷酸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也影响着新能源电池材料/整装产业化水平,还决定着磷石膏的产量,是磷矿精深加工的技术基础。目前,湿法技术逐渐成为磷酸净化技术主流。因此,要全面推动磷矿精深加工的发展,一是积极精准引入新的湿法磷酸除杂分析技术;二是加大对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研发的支持力度,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三是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支持领军企业将拥有核心技术成果向园区企业推广运用。 二、补强“精细化工”链条,聚焦打造磷矿精用综合体,做强现代磷化工产业链。一是聚焦磷系阻燃剂、磷酸酯增塑剂、磷系水处理剂、湿法磷酸净化等引领未来下游产业链发展的技术方向;二是聚焦磷石膏综合利用、磷矿伴生元素提取等延伸着产业链长度,从磷矿资源源头,到中间产品湿法磷酸,再到终端产品磷酸盐精细品及其附加产品的整个产业链进行分类管理、协调发展,形成封闭式的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优势。 三、抢占“风口产业”先机,巩固磷矿精深加工的主阵地,构建新电池材料产业新赛道。一是聚焦三元正极材料补链。不断加大研发的投入,推动其产业化进程,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二是围绕钠离子负极材料强链。积极布局钠离子负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三是聚焦氧化铝陶瓷层隔膜生产技术创新补链。鼓励相关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氧化铝陶瓷层隔膜的生产技术,强化高端电池产业链,支持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和应用,特别是在大规模储能领域,以期在未来的能源结构转型中占据有利位置,不断满足高端电池市场的需求。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的废弃电池回收体系,推动钠离子电池回收技术的发展,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 四、布局“中试”产业腹地,推动前沿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打造磷矿精深加工集聚区。黄磷/磷酸深加工技术、新能源电池材料/整装产业的发展以及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都离不开“中试”。“中试”决定着磷矿精深加工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也决定着三大产业未来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然而,建立“中试”基地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三评”。贵州省拥有庞大的磷化工产业体系,可以围绕磷矿精深加工三大核心产业领域,分级分类地建立“中试基地”,打造“中试”产业腹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新兴产业,创建磷矿精深加工科技成果集聚区。 |
||
答复内容: |
九三学社黔南州委: 您们好!您们提出的《关于抢占“磷矿精用”先机,加快构建国家级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基地的建议》收悉,首先感谢您们对全州推动磷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关心和支持。针对您们提出的建议,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州投资促进局、州科技局等部门认真研究,现就提案建议答复如下: 一、在“补齐‘磷酸精制’短板,紧盯磷矿精深加工的关键,强化研发推广破除技术壁垒”方面 一是精准引入先进技术,推动成果转化。为提升磷矿精深加工技术水平,我州积极组织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贵州大学联合开展“半水磷石膏源头转晶—提质—高强协同控制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项目。该项目成功获得2025年省级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基金项目立项支持,支持经费达13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我们致力于开展半水磷石膏低碳无害化处理技术成果转化,建设一条5万吨/年的半水湿法磷酸磷石膏生产线。此项目的推进,不仅有助于辐射带动贵州省及全国磷化工重污染物磷石膏品质提升,还将为磷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开辟新的途径。 二是加大联合研发支持,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在磷矿伴生硅资源利用方面,组织贵州瓮福蓝天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中低品位磷矿伴生硅资源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该项目获得省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立项支持,支持经费50万元。项目聚焦于伴生硅资源的综合高值化利用,深入剖析磷矿伴生硅资源的物理化学特性,探究硅酸钠体系下二氧化硅的析出与结晶原理。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研发出高效、稳定且经济可行的高性能二氧化硅制备技术,并全面揭示了二氧化硅在增强材料性能方面的显著效果及其内在作用机理。这一成果为磷矿伴生资源的全面利用提供了新的路径,有助于提高磷矿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在新能源材料产业科技创新方面,组织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胜威化工、裕能新材料等企业实施“黔南新能源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项目,该项目获得2025年度贵州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立项支持,支持经费460万元。项目将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贵州理工学院、黔南高新区化工企业共同开展新能源电池材料、磷化工领域资源化利用研发。通过产学研合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有望在新能源材料和磷化工领域取得更多创新成果,推动产业升级。 三是推进平台建设,促进协同创新及成果运用转化。在催化材料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积极组织黔南师院联合贵州大学开展催化材料重点实验室前期工作,为后续的科研创新奠定基础。在中试转化基地申报方面,组织川东化工、名泰化工等企业联合黔南师院、贵州大学完成申报省科技厅磷酸盐精细化学品、有机无机材料类中试转化基地。中试转化基地的建设将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重要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在科学家工作站及技术创新中心申报方面,组织胜威化工联合昆明理工大学宁平教授申报省科学家工作站,同时组织胜威化工联合贵州大学、省化工研究院申报钛磷硫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这些平台的建设将汇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为磷矿精深加工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二、在“补强‘精细化工’链条,聚焦打造磷矿精用综合体,做强现代磷化工产业链”方面 一是发挥区域优势,推动产业升级。福泉市、瓮安县被誉为“亚洲磷都”,黔南高新区、瓮安经开区两个省级化工园区是黔南发展磷化工及配套产业的主要承载地。近年来,全州抢抓国发2号文件、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政策机遇,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及“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决策部署,锚定磷系新能源材料、现代化肥、精细磷化工、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主攻方向。通过加快推动磷化工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高端跃升、创新链向前沿聚焦,全州已形成以“磷矿采选为基础,磷酸、黄磷、磷肥以配套硫酸、合成氨、无水氟化氢、氯碱等大宗产品为支柱,加快向精细磷酸盐、新材料、有机磷化工及配套产业互补发展的现代磷化工及配套耦合产业体系”。2024年,以磷为基础的现代化工和新能源电池材料产值规模超500亿元,实现了磷由“肥料”变“材料”,成为全省打造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和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的中坚力量。 二是聚焦产业链条,促进协同发展。近年来,全州抢抓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三酸两碱”产业基础和“湿热并举”技术优势,在基础产品规模、新能源电池材料、磷精深加工及耦合共生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大化工体系雏形,初步构建了“磷矿采选—磷资源精深加工—产业耦合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 全州基础磷化工产品已包含黄磷、磷铵、硫酸、合成氨等类别,部分产品产能在全省占据优势,有力支撑了磷化工产业向精深化发展。其中,黄磷年产规模23.50万吨(不含瓮福江山6.6万吨、裕能2.5万吨装置),占全省51.8%。2024年,实现产量12.96万吨,占全省81.9%,产能利用率55.14%,高于全国(46.45%)8.7个百分点。磷铵年产能216万吨,2024年实际产量122.34万吨。配套耦合方面,硫酸年产能330万吨,2024年产量292.74万吨,同比增长11.3%;合成氨年产能50万吨,完成产量33.24万吨,产能释放率66.5%。磷酸铁年产能63万吨、磷酸铁锂年产能30万吨,两种产能占全省比重均在50%以上。同时,我州还配套发展了碳酸锂、氟化锂、无水氟化氢等氟系、电池级硫酸镍、硫酸钴等三元电池材料。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严控磷铵、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黔南州将持续发挥大规模产能竞争优势,提高基础产品就地转化能力,稳步提升附加值。 三是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我州磷石膏产生企业有贵州磷化集团(瓮福板块)、川恒化工、金正大、贵州裕能4家,现有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充填站点40余家(处),主要集中在充填、生态修复、化学转换(制酸)、建材消纳等领域。2024年,全州共产生磷石膏564.2万吨,综合利用549.25万吨,综合利用率97.35%;2025年1-5月,全州共产生磷石膏292.49万吨,综合利用量284.65万吨,综合利用率97.32%,预计2025年全州磷石膏产生量约842.5万吨,综合消纳利用量约788.6万吨,综合利用率90%以上。随着瓮福集团磷石膏资源化分解制65万吨/年硫酸联产60万吨/年水泥熟料循环经济项目等磷石膏综合利用项、金正大60万吨/年磷石膏制酸联产水泥/硅钙钾镁肥装置、正磷化工瓮安县年产250万吨无害化磷石膏筑路材料项目、雯博环保100万吨/年固化胶凝改性磷石膏等项目的建成投用,为我州磷石膏综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三、在“抢占‘风口产业’先机,巩固磷矿精深加工的主阵地,构建新电池材料产业新赛道”方面 一是立足战略定位,发展特色产业。近年来,黔南州围绕新国发2号“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的战略定位,立足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一核两区”战略布局,以福泉—瓮安千亿级磷化工产业园区为主战场,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聚焦基础磷化工优势,错位发展“正极材料链、氟系电解液(质)材料链、扩展延伸链”三条主线,形成了以裕能、雅友、盛屯等重点头部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集群,成为全省新能源电池材料“一核两区”重要支撑。 二是企业集群发展,支撑产业发展。在正极材料链方面,我州初步形成了磷系“磷矿—磷酸—磷酸铁—磷酸铁锂”和“硫酸镍/硫酸钴—镍钴锰三元正极前驱体”双产业链条;氟系电解液(质)材料链方面,正在构建“磷矿伴生氟资源—无水氟化氢—高纯氟化锂”产业链条。初步构建了磷+锂、氟、钛、硫、煤等“磷+”产业耦合体系。其中,黔南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做法入选“全国产融合作典型案例”,创建了全国唯一一家以磷化工特色产业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州共有规上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9户,占全州规上企业数1.27%,全部分布于福泉市、瓮安县,代表企业有瓮福、裕能、盛屯等。2024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32.73亿元,占全州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3%,已建成的主要产品产能有磷酸铁64万吨、磷酸铁锂26.25万吨;基础材料有磷酸147.5万吨、硫酸230万吨等,33万吨磷酸铁、1万吨硫酸钴等项目正在建设中。重点产品磷酸铁、磷酸铁锂产量占全省比重均超过50%,其中裕能是黔南首家百亿级企业,连续四年磷酸铁锂出货量全国第一。 三是产业耦合取得突破。引进鸾航钼铁合金、裕能50万吨铜冶炼等金属冶炼企业(磷化工企业产生磷酸、磷酸一铵等为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生产原料;金属冶炼副产硫酸和蒸汽供给磷化工企业用于湿法磷酸生产),形成了黔南州特有的“磷化工+金属冶炼+新能源材料”产业耦合发展模式,其中裕能铜冶炼项目填补了贵州省铜冶炼产业空白,将成为全国首个自成一体的“磷化工+铜冶炼+新能源材料”产业集聚耦合项目。福泉市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做法入选“全国产融合作典型案例”。 四、在“布局‘中试’产业腹地,推动前沿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打造磷矿精深加工集聚区”方面 一是拟定工作方案,推进中试基地建设。州科技局牵头拟定《黔南州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工作方案》,并已征求相关部门意见。为加快推进我州中试基地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推荐黔南师院联合川东化工公司申建省级无机—有机磷精细化学品中试基地,打造电子级及特种磷酸盐、磷石膏综合利用“研发—中试—产业化”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组织名泰化工公司、金田新材料公司等企业申报省级中试平台5个,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二是巩固提升科创平台,培育建设省级平台。围绕磷化工产业,鼓励和支持黔南师院、金正大、胜威化工等在磷精细化工(催化材料)、高端功能肥料、钛-磷-硫循环利用方面培育建设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在明确研究方向、收集科技成果和组建研发团队、购置设施设备等方面提供服务,提升科创平台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是强化服务指导,加快现有平台建设。指导黔南师院、黔南高新区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瓮安磷化工技术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实施,促进高校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等资源优势与园区资源相结合。目前“大学科技园”和“黔南新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12套(件)重大设施设备已安装完成,相关设备正在调试中,部分已投入运营,这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服务。 四是积极对接引进,促进专业技术市场机构落地。加强与省技术创新中心对接,实施厅地合作共建技术市场,制定贵州技术市场黔南专区建设工作方案,开展区域内技术需求的挖掘、发布和对接,引进州外科技成果进行撮合、签约等服务。通过搭建专业技术市场机构,促进科技成果的流通和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对磷矿精深加工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突破更多关键技术瓶颈。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支持,提高我州在磷矿精深加工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是加强产业平台建设。加快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产业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平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更好的支撑。 三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重点产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对磷矿精深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