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障碍浏览
  • 适老化
  • 长者服务
  • 个人中心
  • 发布机构:
  • 文  号:
  • 黔南农领办〔2021〕4号
  • 是否有效:
  • 名  称:
  • 【种植业管理】黔南州2021年食用菌产业工作推进方案
【种植业管理】黔南州2021年食用菌产业工作推进方案

为持续推进全州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州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部署,助力乡村振兴,结合《贵州省2021年食用菌产业发展推进方案》《黔南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2021 年,全州围绕“扩总量、提质量、增效益、强龙头”的基本思路,突出“绿色化、特色化”目标,做优做强大宗食用菌,做特做精特色珍稀食用菌,积极发展野生食用菌,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奋力开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让更多群众通过发展食用菌走向富裕,为新时代黔南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全力抓好菌种菌棒供应、品种结构调整、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资金投入、技术服务支撑、龙头企业培育、完善利益联结、增强产销对接等重点工作,切实推动全州食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州 2021 年目标任务为:种植规模 3 亿棒(万亩),产量达到 12万吨,实现产值 14 亿元以上。带动就业人数1.1 万人;打造三都、荔波、独山 3 个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县,每个重点县种植规模达5000 万棒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突出加强“四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的试验示范,创建示范样板基地,通过以点带面,提高种植水平、优化品种结构、推广新种植模式,全力提升产业效益,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和群众种植的积极性。

1. 建设特色地栽菌种植示范基地。充分发挥菇农的生产主体作用, 通过技能培训, 让菇农快速掌握地栽食用菌的种植、 管护、采收、分拣等实用技术,加强生产指导和政策扶持,引导菇农合理利用冬闲田、 果园架下、 佛手瓜架下等, 配套简易的栽培设施,加大羊肚菌、大球盖菇等地栽菌品种种植力度,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每个县(市)至少建1 个示范点、每个点 200亩以上,全州达到 12 个示范点 2400 亩以上。 (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2. 建设错季大宗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突出夏秋冷凉生产优势,建成省内高品质夏菇主产区,推广工厂化制棒、园艺式栽培、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配套完善生产大棚、冷链物流、产地加工等基础设施,巩固扩大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州建成香菇、平菇、木耳、海鲜菇等大宗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12 个、3900 亩以上,其中:有龙头企业带动的三都、 荔波、 独山 3 个重点县分别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 1 个、1000 亩以上,其他县(市)分别建成示范基地 1 个、100 亩以上。(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3. 建设林下仿野生栽培食用菌示范基地。 以红托竹荪、 冬荪、灵芝、茶树菇、羊肚菌、灰树花、滑子菇等特色珍稀食用菌为主栽品种,提升菌种繁育、生产栽培、产品加工等方面成果转化能力。结合各县(市)的气候、土壤、森林植被等条件,选择森林覆盖率高的区域,集成珍稀食用菌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选择适宜的食用菌种类,采用林下覆土栽培、林间吊袋立体栽培、地面置袋栽培等方式,适度建立珍稀食用菌林下仿野生栽培基地,充分利用山地生态环境资源,实现“林-菌”复合经济多元化发展。利用国家储备林项目资金拟投融资、 林业产业发展资金等发展林下食用菌,全州发展林下食用菌 0.5 万亩,重点发展都匀市、三都县、平塘县。 (牵头单位:州林业局、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4. 建设野生食用菌保育扩繁示范基地。系统开展野生菌资源调查,做好野生食用菌和毒菌资源鉴定工作,评价筛选出有利用开发价值的野生食用菌品种。在乳菇类、牛肝菌类、红菇类、鸡枞类、鸡油菌类、灵芝等珍稀野生食用菌集中分布区,选择典型区域封山育菌,建设保育示范基地,引导规范采集,提高品质、产量、商品化率。每个县(市)建野生菌保育扩繁示范基地 4000亩以上,全州野生菌保育扩繁示范基地面积达 5 万亩以上。(牵头单位:州林业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二)菌材保供及产业化

为解决“林菌矛盾”,防止州内及周边木材断供和抬价问题,科学布局菌材林抚育基地、菌材加工储运中心等工程项目,探索建立林农、菌材加工企业与食用菌生产企业之间的产销对接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实现菌材产业化,实现菌材短、中、长期的持续稳定供应。2021 年,确保州内木质菌材供给能力达到 6 万吨。

1. 速生菌材林培育工程。以光皮桦、桤木、泓森槐、栎类等优质菌材树种,辅以杨树、竹柳,做好造林作业设计,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和森林植被恢复项目结合国家储备林、石漠化治理、低产低效林改造、造林补贴等林业项目,实施菌材林基地建设2.6 万亩。 (牵头单位: 州林业局, 责任单位: 各县<市>人民政府) 。

2. 森林间伐种植工程。在州内林场中,对阔叶树幼林小班,实施抚育采伐生产部分菌材,力争每年生产3 万吨,供应食用菌菌棒使用。 (牵头单位:州林业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

3. 菌材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开展本地优质菌材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优质高效环保菌棒的配方优化与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提高菌棒的生物转化率,为优质菌材培育和提升非木质菌材在食用菌培养料中的占比提供科技支撑。 (牵头单位:州林业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三)引进培育优强企业,延伸产业链条

1. 引进经营主体。 建好招商引资项目库, 组织开展产业招商,引进优质菌种生产、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1 家以上,补齐食用菌菌种生产、加工品开发短板。 (牵头单位:州投资促进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2. 扶持龙头企业。服务好已落地企业,力争扶持年生产能力达到 2000 万棒(亩)以上的龙头企业 3 家,支持其开展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3. 加强品牌建设。推动省级“黔菌”公共品牌管理运用,积极申报创建“二品一标”品牌,整合各方资源,重点把平塘“黔茸”、三都“水乡贵茸”、瓮安“一菌清”品牌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商品附加值。 (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四)强化利益联结和产销对接,带动农户发展。

1. 探索创建多种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及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主体+村两委+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每个县(市)创建 1 个示范点面积100万棒(亩)以上、覆盖带动农户20户以上。 (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2. 抓好省内省外两个大市场的产销对接。推动食用菌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等“七进”行动,减少流通环节。主动对接定点帮扶单位和对口帮扶城市, 利用扶贫专用档口, 积极开拓市场。重点抓好贵阳双龙市场和广州江南市场流通客商的对接, 并着力开拓南宁、长沙、重庆等主要目标市场。依托各大电商平台积极进行线上销售,深化与盒马鲜生、抖音、拼多多等合作,打造黔南食用菌网红产品。 (牵头单位:州商务局,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

(五)强化服务配套,健全支撑体系

1. 严抓菌种管理。鼓励菌种生产、经营、服务模式创新,建立区域性的菌种研发中心,建立完善原原种、原种、生产种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 建设适应我州独特气候特征的菌种培育和供应基地,减少菌种外调数量,提高适生性和成活率,促进食用菌产业全面升级;严肃查处无证生产、运输、贩卖菌种等违法行为,确保优质菌种和原辅料的供应,切实维护菇农利益。 (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州科技局、州农科院、各县<市>人民政府)

2. 加大资金扶持。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着力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充分利用“黔菌贷”、“特惠贷”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民间资本、企业资本、信贷资金等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的长效机制,推进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牵头单位:州财政局,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政府金融办、各县<市>人民政府)

3. 加强技术培训。各县(市)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省食用菌行业协会、 食用菌企业专家资源, 加大技术巡回指导及培训力度,提高技术骨干、 种植户的专业素质, 完成菇农培训 1200 人 (次) 、技术骨干培训 60 人(次) 。 (牵头单位:州人社局,责任单位:州科技局、州农业农村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4. 加大气象服务。加大冰雹、低温雨雪、暴雨等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和防控力度,在重点区域配套建设观测点和防雹台等设施,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牵头单位:州气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5. 提高农业保险投保率。用好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食用菌“保价格、保收益”地方特色险种,力争保险投保率达到 15%以上。牵头单位:州财政局;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政府金融办、黔南银保监分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六)聚焦菌棒废料无害化处理,实现产业绿色发展

1. 因地制宜,创新方式让菌棒废料合理利用。各县(市)要充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方式,合理利用菌棒废料,推行生物肥料入土,增加土地肥力,减少化肥使用。 (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2. 加强技术研发,延长食用菌产业链,实现末端增值。通过科研技术攻关,针对特种菌棒废料进行二次开发利用,既可达到产业增效,又减少菌棒废料排放,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目标。 (牵头单位:州科技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3. 提高无害化处理能力。对不能进行合理利用、二次开发的菌棒废料,确保全部集中无害化处理,预防污染环境。 (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黔南州农业农村局

2021年3月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