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障碍浏览
  • 适老化
  • 长者服务
  • 个人中心
黔南州“智慧环保”工作推进情况

以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环境空间数据为基础,打造黔南州生态环境数字化信息平台,利用GIS、数据可视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创从生态环境的数据获取、传输、处理,到数据展示、应用分析、决策支撑、共享服务为一体化的创新管理模式,并将大数据作为支撑生态环境管理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助力简政放权,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实现“用数据决策”,运用大数据创新政府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实现“用数据服务”,从监测、监管、决策、政务管理、公众服务等方面着手增强环境管制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一、主要做法

(一)建设高效、开放、共享的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

提升多源数据的配套采集能力,识别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的环保业务主数据,打破“一个系统一个库”的封闭局面,做到各类生态环境数据统一汇聚到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

对各种生态环境业务数据采取不同的采集策略,提供智能、灵活的数据资源自动采集功能,综合运用网络信息采集技术、利用标准化数据接口、基于 ETL的集中式数据集成技术等多种数据采集手段,提高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为利用生态环境大数据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利支撑。

资源中心已经集成了黔南州水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控、机动车尾气监测、排污许可、监察执法、投诉举报等在内的生态环境主题数据库,构建起来覆盖黔南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全业务领域的数据中心。

(二)构建数据分析展示平台,实现生态环境数据的图像化、矢量化、网络化表达和展示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挂图作战”体系,通过本体系可直观、动态展示环境整治全过程,结合大屏、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进行全方面展示,融合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图形化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生态环境数据的图像化、矢量化、网络化表达和展示,实现黔南州环境质量现状和环境管理工作现状的全面、直观展示,通过专题的形式对环境质量、污染排放和环境监管进行了详细分析,辅助工作人员和领导层进行环保工作的开展和统筹规划,并结合现已全面覆盖全县市的视频会议系统,打造立体作战体系。

(三)构建污染源全生命管理系统,实现污染源智能监管

接入黔南现有环境视频监控点视频数据,并在全州范围内的重点排污单位新建33个视频监控,实现对重点排污单位视频监控的覆盖,通过数字环保信息化平台及手机APP实时监管相关点位的环境情况,实现污染源监管的信息化实时把控。

建立黔南州污染源档案,将企业基本概况及其生产工艺流程、排放污染物种类及浓度、环评和批复数据、日常监察笔录、行政处罚情况、信访举报记录、企业环境事故应急等各项环境监管内容进行档案化管理,实现对污染源从产生、变更到消亡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

二、取得成效

(一)提升全州环保业务办公工作效率。在梳理和优化环保部门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工作流技术、应用集成技术将全州环保业务日常办公、环境信访、环境监察、建设项目、行政处罚、总量管理等业务融为一体,提升工作标准化水平,实现环保工作业务的协同运作和资源共享,使环境管理和日常工作变得便捷和高效。

(二)提高环境保护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通过项目建设,实现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监测数据和环境监管数据“汇聚”,在环保系统内部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交流共享,并为与其他厅局数据共享奠定基础;同时,通过项目建设,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从大量繁杂的数据信息中发展趋势、把握规律,推动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规范化,从而为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管理决策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以“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为建设目标,在已有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坚持“以实用为本”,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完善制度标准体系,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资源整合互联和数据开放共享,促进业务协同,推进大数据建设和应用,保障数据安全。通过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推进环境管理转型,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发挥数据在环保业务、管理、决策和服务中的价值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推进了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进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