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以及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和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及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根据省牛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安排,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加快推进全州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我州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坚持“三年打基础、五年育品牌、十年磨一剑”的总要求,坚持“生态发展优先、重在补齐短板、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竞争能力”的原则,围绕“种养结合,草畜配套,标准生产,促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推进“粮经饲”种植结构和草食牲畜养殖结构调整,以示范县为引领,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适度规模家庭牧场发展,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夯实扩群增量、节本增效两个基础,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三化”水平,加强良种繁育、饲草料供应、疫病防控、屠宰加工、市场营销,助推我州牛羊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2022年,全州完成牛存栏60.50万头,羊存栏29.50万只;牛出栏20.50万头,羊出栏26.00万只;牛肉产量2.6万吨,羊肉产量0.42万吨。
二、重点任务
(一)着力推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强地方牛羊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建立健全产学研联合育种机制。依托省级推广使用优质肉牛冻精和性控冻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做好统筹本地黄牛、黑山羊品种选育和安格斯、西门塔尔牛、波尔山羊、努比亚山羊等优良品种引进(改良)工作,培育以三都县改扩建种羊扩繁场和荔波县改扩建种牛扩繁场为重点的牛羊良种繁育基地,为全州牛羊提供种源保障。
(二)着力推进牛羊扩群增量建设。继续巩固拓展“示范县、示范乡、示范场”肉牛养殖示范创建成果,以示范县为引领,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粮经饲”种植结构和草食牲畜养殖结构调整等模式,带动牛羊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三化”方向发展。积极推动盘活农村闲置牛羊圈舍,激活农村养殖资源要素,利用空闲厂房、废旧房屋、钢架大棚等养殖肉牛。支持探索移动式、工厂化集约养殖等新型牛羊养殖设施。鼓励引导转型企业家、乡贤、退役军人、农民工及大学生等返乡创业投身牛羊产业发展。各县(市)要研究出台金融贷款、保险、设施设备补贴等扩群增量优惠政策。
(三)着力推进牛羊规上企业和适度规模家庭牧场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市)主动作为,参照省级“六方合作”金融信贷模式,地方政府要牵头抓总,有效串联起部门、银行、保险、企业、农户等,督促各方落实责任;业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指导服务,建立健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利益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按照“牛羊良种化、养殖栏舍设施化、生产基地规范化、防病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监督管理常态化”要求,采取增量企业培育、存量企业孵化、合作社统筹整合的方式,培育以新建、改扩建、收购或联营等方式建成牛年饲养量500 头以上的或羊年饲养量700只以上的牛羊规上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加快培育建设年出栏100头牛或年出栏羊200只以上,发展年出栏50头牛或年出栏羊30只以上的适度规模家庭牧场。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农户养殖牛羊的主体作用,合作社上联下达的纽带作用和龙头企业市场化运作作用。
(四)着力推进节本增效饲草配套建设。紧紧围绕“节本增效、模式创新、示范带动”要求,大力推广接茬轮作、间作、套种等模式,不断扩大冬闲田土饲草种植面积,在土地相对集中的山地积极推进饲草机械化。积极推动酒糟秸秆饲料化利用,扩大酒糟饲料使用覆盖面,提高农作物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引进和培育集饲草生产、加工、经营为一体的经营主体,今年荔波、三都、瓮安等县至少抓1个试点。加强青贮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粮改饲”等项目,提高农户加工青贮饲料的积极性,不断增强青贮饲料本土化供给能力。因地制宜探索草山草坡综合利用和围栏划区轮牧试点。
(五)着力推进品牌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推行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六化”管理。大力培育本土企业品牌,探索推进黔南州原生态牛羊产品品牌效应,破解优质不优价的难题。依托省级平台和“贵州黄牛”体系,有条件组织县(市)、企业参加庖丁解牛、牛肉烹饪等技能大赛,提升牛羊产业职业技能。支持更多牛羊产业参加全省旅发大会、酒博会、农交会等宣传推介活动。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绿色或有机牛羊产品认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打造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鲜明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牛羊品牌。
(六)着力推进市场开拓。推动屠宰加工升级,探索“屠宰企业+养殖企业+农户”经营模式。加快培育牛羊制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完善“本地屠宰+异地分割”市场新业态供应体系,从以卖活牛活羊为主向冷鲜肉转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与牛羊重点消费城市、主要目标市场沟通对接,强化供应体系建设;打好生态牌,整合州内外市场营销渠道和资源,推行产品认购、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营销模式,充分利用对口帮扶城市资源,重点抓好珠三角城市群市场培育和开发,通过区域合作,推动黔南州牛羊生鲜产品销售在全国主要城市的覆盖率。
(七)着力推进草牧业项目建设。组织县(市)积极申报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粮改饲等中央财政项目,开展以草抑草和种养循环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试点工作,大力推动优良饲草试点种植,形成集中连片示范效应。指导相关企业做好今年牛羊产业基金项目储备,鼓励将牛羊企业跨区联合或与其他产业整合,谋划一批规模大、基础牢固、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项目。建立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库,加强与全国行业前10强企业对接,主动开展上门招商。
(八)加快推进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各县(市)要按照全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总体要求,持续有效推进牛羊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今年牛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要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严格动物及动物产品调运监管,认真落实产地检疫申报制度,积极推进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山羊痘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加强源头管理与控制,加大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力度,对生产使用的饲草料产品加大检测频次,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九)加快推进产业辐射带动和助民增收。依托省牛羊协会建立农民就业务工信息网络,鼓励发展共享用工、多渠道灵活就业新形态。开展养殖技术、经营管理等培训,全州培训家庭牧场主200人次、牛羊养殖乡土能人5名。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优化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户参与到全产业链发展各方面各环节,享受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切实增强牛羊产业辐射带动和助民增收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相关县(市)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领衔领导,健全工作专班,充实人员力量,完善运行机制,制定本级工作方案,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州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按照“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的方式,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二)加强技术服务。建立完善州级牛羊产业专家咨询团队和服务机制,加强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肉牛、牧草、肉羊产业体系专家团队要深入基层,做好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服务,加强牛羊疫病防控,启动牛羊布病无疫小区建设试点。
(三)加强政策扶持。各县(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并落实牛羊产业用水、用电、用地等优惠政策。“石漠化综合治理”、“粮改饲”试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政策支持项目,在申报条件允许范围内重点向牛羊产业倾斜。 在实施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县(市)探索开展肉牛保险新险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四)加强考核评价。各县(市)要围绕目标任务,精心组织,统筹安排部署,明确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加强督查指导,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州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跟踪指导、协调、服务等工作,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优化评价指标,发挥绩效评价“指挥棒”作用。对责任落实不细、任务完成不力的,州牛羊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进行通报。
附表:黔南州 2022年牛羊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任务分解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