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产业强省”“产业强州”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实现新跃升,持续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全州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23年,全州蔬菜产业发展持续聚焦优势单品、优势区域,持续推进“3个100工程”建设,围绕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着力调品种、优结构、补短板、强基地、提质量、增效益。全州蔬菜稳定面积300万亩(次)、产量625万吨、产值达205亿元以上。集约化育苗达到10亿株,优势单品及特需蔬菜面积发展到160万亩(次)以上,蔬菜商品率提升至88%以上。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产值达到226亿元以上。(任务分解见附表1、2)
二、重点工作
(一)提升种子种苗供应能力。
1.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立蔬菜种质资源库,加强对地标、大宗和特色优势单品具有抗病、抗逆和丰产等特异种质的鉴定及综合评价,开展收集、引进各地蔬菜种质资源。〔牵头单位:州农科院;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2、推进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推进罗甸沫阳、三都凤羽、福泉陆坪、平塘者密等育苗基地提质建设,支持生产主体新建或改(扩)建商品苗育苗设施,推广集约化、标准化的育苗技术,提高机械化精量播种应用率。每个县(市)打造建设2个年集约化育苗30万株以上的示范基地,推动定向、订单育苗。全州年集约化育苗达10亿株以上,提升种苗有效供给。〔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州农科院、各县(市)人民政府〕
3、聚焦优势单品规模发展。持续围绕辣椒、茄子、菜豆、佛手瓜等优势单品,根据预制菜原料需求以及省内外目标市场需求,调整品种内部结构,扩大菜椒类、紫长茄类、绿皮豇豆类、青皮佛手瓜类的优势单品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种植,适当扩展西红柿、生姜、花菜、黄瓜以及香细菜类的预制特需蔬菜种植,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全州优势单品及特需蔬菜面积发展到160万亩(次)以上,确保周年稳定供应。〔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州农科院、各县(市)人民政府〕
(二)推进绿色生态化技术应用
4、全面推广生态化栽培技术。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持续对常年菜地有计划地实行轮作休耕制度,在规模以上基地增施商品有机肥、农家肥,推广秸秆还田、合理轮间套作绿肥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推行“稻菜”“水旱”等保护性耕作、轮间套作生产方式,治理连作障碍,防治土传病害,改善生产条件。以豇豆、韭菜、芹菜等为重点,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全面开展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每个县(市)创建示范点1个。全州蔬菜生态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40万亩以上。〔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5、持续开展“清源”行动。推广使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投入品,菜地全面禁止使用草甘膦等化学除草剂和禁限用农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使用国家标准地膜,100亩及以上相对集中连片规模化基地全面开展废弃物、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和利用。持续开展清洁菜园、以草治草、地膜回收、尾菜治理等试点,创建示范性清洁田园、健康菜园12个。〔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三)加强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
6、建强蔬菜保供基地。以都匀良亩、龙里湾滩河、独山基场、长顺松岗、罗甸祥脚、三都营寨、平塘六硐等蔬菜基地为重点,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新增投入现代化农业设施,提高机耕、机播机械化率,提升种植标准化水平和产品品质;“贵惠长龙”立足环贵阳经济圈优势,建好城市保供蔬菜基地;“三波罗平”发挥低海拔温热气候优势,建好冬春喜温蔬菜保供基地;“都独瓮福”发挥中高海拔冷凉气候优势,建好夏秋冷凉蔬菜外销兼调剂保供基地;各县(市)立足预制菜订单需求,大力发展订单生产,2023年,每个县(市)打造建设2个500亩以上蔬菜保供基地,全州发展预制菜原料供应等订单基地10万亩。〔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7、抓实蔬菜标准化生产。围绕优势单品以及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大对已制定印发的《优势单品绿色生产技术标准》宣传培训力度,在蔬菜产业园区大力推广开厢覆膜机、播种机、移栽机、植保机械、水肥一体化等农机具,提升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水平。2023年,新增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3个以上,带动全州蔬菜规模化标准化基地面积达45万亩。〔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8、推进设施蔬菜生产。拓宽设施农业投融资渠道,积极推动避雨栽培、温室大棚、智能温室等设施栽培生产示范,引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长顺、惠水、龙里等设施蔬菜基地老旧设施改造提升,增加设施产品供给量。2023年,全州打造5个100亩以上的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四)加大项目谋划推动
9、积极谋划重大项目。立足优势和资源禀赋,瞄准农业全产业链开发,依托龙头企业主体,围绕主导产业和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的需求,系统谋划一批产业强镇、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重大项目,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带动作用,争取获得省及国家级的项目资金支持,提高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和现代化生产水平。2023年每个县(市)谋划一个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引领蔬菜产业实现新跃升。〔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五)抓好招商引资
10、积极赴外招商引资。聚焦产业短板,突出重点环节,策划招商项目,各县(市)谋划储备一个以上的精包装项目。积极出台各项优惠政策,紧盯省外目标企业,积极组织赴外招商,宣传推荐各地农特优产品,推动“以会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2023年,州级组织到广东、浙江、湖南、四川、云南等开展产业招商引资2次以上,每个县(市)开展1次以上。〔牵头单位:州投资促进局;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11、加快招引落地项目实施。做好引进企业服务工作,督促签约项目及时落地落实,畅通生产链条,确保已有企业不外流、项目不流失。继续帮扶、持续指导引进项目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产业补链强链。2023年,每个县(市)推动实施1个以上的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六)加强科技服务支撑
12、强化科技支撑。持续开展与省内、省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推进蔬菜新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大蔬菜“四新”(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技术试验示范点建设,以及蔬菜“321”高效种植模式示范,州级建设专家试验示范点1个,面积300亩,每个县(市)建设试验示范点1个,面积100亩以上。2023年,在总结多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全州筛选推广蔬菜新品种100个以上,并配套高效种植技术推广面积达100万亩,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科技支撑。〔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州农科院、各县(市)人民政府〕
13、持续加强技术服务指导。整合各类培训项目和资金,邀请省级蔬菜(辣椒)专家团队,共同开展职业菜农能力提升培训。州、县、乡级农技人员积极参与“揭榜挂帅”行动,通过创办示范点,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服务指导,推广蔬菜绿色高产栽培、辣椒轻简化栽培、绿色加工技术等,提升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2023年,全州培训产业农民6000人次以上。〔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州农科院、各县(市)人民政府〕
14、推进产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积极培育蔬菜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农资经营主体开展“农资+”、“公司+合作社+农户”技术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社会化服务。支持龙里县、长顺县、福泉市、独山县等探索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示范,积极培育发展一家具备跨区域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其余各县(市)积极培育一家服务当地的蔬菜社会化服务企业,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蔬菜社会化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七)抓好龙头企业培育
15、抓好新型龙头企业引进培育。积极开展“走出去”与“请进来”招商活动,大力引进预制菜新型企业入驻,落实订单生产。加大对福泉市贵州润泉、罗甸县黔甸农业等省级龙头企业,都匀市珠江源公司、独山县兴农公司、龙里圣奇公司、长顺县黔品岭源公司等州县级龙头企业以及平塘县雪丰蔬菜合作社、罗甸县罗化贵平供销合作社等集体经济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社的培育力度,支持其做大做强,引领产业发展。鼓励省州级龙头企业积极申报农业项目、产品认证、品牌创建等,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经营素质,参与冷链物流、高标准基地等建设项目,发展直销直供、农产品电商等新业务。〔牵头单位:州投资促进局;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供销社、州商务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16、抓好产业经纪人培育。采取政策扶持、人才引进、专项培训等方式,挖掘培育一批有活力、有能力、有实力的蔬菜销售经纪人,建立蔬菜销售经纪人管理档案。积极组织外出参加各种农产品节会,加强与江南市场、海吉星市场等大型农产品流通市场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拓宽省外销售渠道。2023年,培育蔬菜销售经纪人60名以上,促进全州蔬菜销售。〔牵头单位:州商务局;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八)推进蔬菜加工延链发展
17、拓展蔬菜初深加工。支持州县级以上的企业、合作社改善生产条件,应用先进技术,建设蔬菜清选包装、烘干等产地初加工设施,在规模化基地全面推行蔬菜分级包装。大力开拓佛手瓜、青菜、豇豆、生姜等深加工,支持独山李记食品、天元食品、秀峰食品以及惠水好花红佈依食品、雅文食品等蔬菜加工企业加工升级改造,提高加工能力,开发新产品,开拓蔬菜深加工。〔牵头单位:州工信局;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18、推进辣椒精深加工。支持贵定苗姑娘、瓮安冬秀嬢、惠水美之选等高成长性龙头企业实施深加工技术改造,扩能转型、品质升级,加大辣椒酱、油辣椒、火锅底料、发酵辣椒等深加工产品开发和技术研发力度,加强辣椒深加工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符合不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规范辣椒初加工企业生产经营,促进辣椒小微企业提档升级。打造瓮安、福泉、贵定、龙里、惠水等朝天椒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区和辣椒调味品及发酵辣椒加工区,实现全州辣椒加工产值达8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州工信局;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19、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构建“蔬菜基地+”发展模式,推动一批主要生产基地实现加工、销售、旅游、餐饮、智慧农业等有机整合,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依托环贵阳经济圈、旅游产业化发展,推动蔬菜基地与农耕文化、农家乐融合发展,带动一批蔬菜基地提档升级,提高产业综合效益。〔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州商务局、州工信局、州文旅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九)推进品牌化建设
20、加大品牌培育。加大全州公用品牌“绿博黔南”推广力度,以进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为契机,不断完善提升生产和质量标准,加快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和溯源体系,扎实推动农产品品牌创建和标准化建设。大力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大“剑江牌”、“湾滩河”、“黔甸”、“黔中绿韵”、“秀峰”等蔬菜品牌的宣传培育,推行公用品牌+子品牌包装销售。围绕龙里豌豆尖、惠水佛手瓜、平塘皱皮线椒、福泉朝天椒、瓮安辣椒等地方特色产品实施单品品牌战略。〔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州商务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21、加快“两品一标”认证认定。鼓励和帮助经营主体开展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扩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产品规模。开展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加大豇豆、韭菜、芹菜“三棵菜”和特色优势单品监督抽查和曝光力度,推广快速检测技术。2023年,新增蔬菜“二品一标”认证2个以上。〔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
(十)持续巩固拓展销售渠道
22、 持续强化产销对接。持续巩固(省内、东部、七进)“三大市场”,充分发挥黔匀和农产品物流园、龙里双龙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州内大型批发市场作用,保障产品市场流通;积极引进净菜加工企业,强化中央厨房、营养餐、团餐配送平台建设,加大净菜配送力度,持续扩大公共食堂采购本地蔬菜占比;积极搭建联系交流平台,推动生产经营主体与省内扎佐市场、地利物流园、省蔬菜集团、老干妈等加工及流通企业合作,逐步提高订单化生产占比,抢占省内市场份额;强化宣传推介,组织外出参加各种农产品节会,加强与江南市场、海吉星市场等大型农产品流通市场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拓宽省外销售渠道。〔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州商务局、州教育局、州机关事务局、州卫生健康局、州国资局、州军民融合办、州市场监管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十一)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23、强化风险防范力度。持续巩固蔬菜产业发展成果,加强商品蔬菜基地产销对接,避免出现销售难题。制定完善应急保供方案,建立应急保供生产基地名录,建立健全应急保供网络。及时预判分析气象灾害风险,抓好风险预警宣传和防灾减灾生产指导。加强保险政策宣传,继续加大“双保险”(自然灾害险、价格指数险)投保力度,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州商务局、州气象局、州财政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继续将蔬菜产业发展纳入州对县(市)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考核体系,州县两级领导小组要加强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领导,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督促、调度职能职责,按时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推进情况汇报,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政策支撑。各县(市)、州有关部门结合蔬菜产业发展需求,聚焦蔬菜重大项目、龙头企业招引工作,制修订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双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持企业建基地作示范,引领带动农户参与生产。
(三)强化人才培养。蔬菜工作专班要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共同实施蔬菜科技推广项目,培养青年蔬菜科技人才;开展多层次、广覆盖、全方位的技能培训,发掘一批科技“二传手”,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努力营造群众广泛关注、社会各界支持蔬菜产业科技人才的氛围。
(四)强化宣传引领。各县(市)要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多措并举,积极营造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氛围,州蔬菜产业发展专班要紧扣农时,择时组织召开蔬菜产业现场会、观摩会,认真总结各县(市)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建立“比、学、赶、超”的机制,促进各项措施落地落实,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