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障碍浏览
  • 适老化
  • 长者服务
  • 个人中心
黔南州生态移民深入凝聚移风易俗力量 切实铸造乡村振兴之魂


移风易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黔南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委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作为安置社区后续扶持的重要抓手,突出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有效遏制了滥办酒席、赌博等不良风气,文明、淳朴、健康的新时代安置社区乡风正在蔚然成风。

一是坚持党政同责,确保移风易俗“有人管”。黔南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坚决扛起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健全与安置区规模适应的社区组织体系,全州113个安置社区共成立了123个党支部,66个社区居委会,划分网格624个、配备网格员802人;按照“1+2+N”的模式,共向安置区派驻第一书记108名,乡村振兴工作队员449名,社区工作者359名;进一步充实调整社区两委班子,为安置社区配备干部953人。制定出台了《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示范点创建工作方案》、《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工作方案》、《关于推动黔南州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体系,作为意识形态及宣传思想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移风易俗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同时督促指导各县(市)立足基层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意见、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为常态化推进移风易俗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形成了多职责、多层面、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正面引导,确立移风易俗“新导向”。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安置社区民族大舞台等阵地,广泛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评选出“勤劳致富模范户”864户、“文明家庭”1282户、“身边好人”6463人,坚持用“身边事”教化“身边人”,以“代入感”提升“道德感”,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积极整合各类资源,不断规范安置社区村规民约,以快板、小品、书画展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开展教育宣讲500余场次,引导搬迁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做到民间习俗文明化、移风易俗常态化,切实将党的好政策融入其中,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三是突出村民自治,做到移风易俗“有章程”。引导安置社区探索建立“请你来商量”议事调解机制,组建200余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和矛盾调解队伍,通过“支部活动日”“党员活动日”等活动载体,聚焦搬迁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邻里纠纷、婆媳矛盾等矛盾调解工作,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事项1000余件,形成“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纠纷早化解”的自治新局面。各县(市)按照“因地制宜、立足实际”的原则,进一步修订完善安置社区村规民约,在安置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50个,落实了红白喜事办理场所100余个,群众的婚丧嫁娶事宜统一到规定场所按规定操办,有效防止互相攀比、大操大办之风。在安置社区推行红黑榜提醒制度,建立爱心超市200余个,对移风易俗做得好的移民搬迁群众给予积分奖励,以积分兑换日常用品,既解决了群众“不想办而又不得不办”的难题,又起到了很好的警示约束作用。

近年来,通过全州上下的不懈努力,移民安置社区移风易俗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不讲卫生、环境脏乱差、赌博成风、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文明健康、勤俭节约之风已成为推进移风易俗的主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