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障碍浏览
  • 适老化
  • 长者服务
  •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公开 > 体育旅游
黔南:旅游产业化“成果丰硕” 高质量发展繁荣盛景
黔南,这片被世界自然遗产深情拥抱的土地,以其独有的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荔波小七孔更是成为游人如织的热门景点。截至目前,今年荔波县已接待游客突破2070.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高达192.39亿元,其中荔波小七孔景区独领风骚,接待游客量达497.7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位居全省前列。

中秋佳节,平塘天眼科普旅游大放异彩,成为全国游客争相探访的热点。游客们不仅为了一睹“国之重器”的风采,更渴望亲身体验天文奥秘的无穷魅力,使得中国天眼旅游数据再创新高。截至目前,中国天眼旅游人数达97.9万人次。

游客在天文体验馆参观

不仅如此,黔南的旅游版图远不止于此。都匀影视城的穿越之旅、贵定金海雪山的浪漫风情、罗甸大小井的自然奇观、龙里河大桥的壮丽景色……每一处都是人潮涌动的热门打卡地,展现了黔南旅游多点开花、全面发展的繁荣景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们还没有形成确切的旅游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的需求层次正经历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追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追逐诗意与远方已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75年来,黔南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基础设施薄弱到服务设施完善、从品牌影响力不足到知名度提升的转变,并成为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龙里自行车骑游活动现场

今年,黔南实施优惠政策、推出主题活动,掀起旅游热潮,文化和旅游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蓬勃态势。有数据显示,全州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劳动工资增速19.5%,全省排位第一;全州文化、体育娱乐业营业收入6243.7万元;上半年全州游客人均花费及增速分别为1066.5元、1.77%,文旅经济稳步攀升,黔南旅游产业化综合评价指数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绿博黔南·康养之州”,黔南山水风光旖旎、生态优良,拥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中国天眼”等世界级名片,以及都匀毛尖、绿博园等彰显魅力的旅游品牌。同时,黔南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汇聚,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

荔波悬崖咖啡馆

当前,黔南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聚焦“荔波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目标,对标世界级旅游标准,推进“两大提升”“四大行动”,聚力提升旅游格调品位,举全州之力将荔波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快推动黔南旅游产业化实现新突破。

旅游项目焕发新生,多元业态激活市场活力。都匀足球小镇项目通过积极举(承)办赛事,成功获评贵州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贵州省体育特色小镇等称号;绿博园成功签约垂钓、婚纱摄影项目2个,积极承办了2024贵州·黔南“绿博夏语”铁人三项赛(都匀绿博站)、营地市集、体育旅游欢乐夜等赛事活动,市场反应良好。秦汉影视城成功签约影视剧82部,目前落地拍摄22部,成功招引东阳金阿莱影视产业有限公司影视器材配套植入。

都匀秦汉影视城  冯小东 摄


影视城内正在表演节目

加速业态创新与品牌提升,引爆旅游市场新活力。全州旅游业态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上半年共新增、提升各类旅游业态43项。都匀、惠水、龙里、贵定、长顺等地精准对接贵阳及周边市场需求,推出秦汉影视城怪诞奇遇夜Ⅲ、悬崖民宿、霍比特小屋、龙里河大桥桥旅融合新业态、金海雪山旅游欢乐季及露营音乐派对等多样化旅游产品,成功点燃市场热情,引领旅游消费新风尚。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平塘天空之桥荣获国家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认证,成为我州首个国家级营地,标志着自驾游领域的新突破。

强化协会联盟效能,拓展境内外旅游市场。通过协会组织“走出去”,市场化推动旅游工作。今年4月,通过旅游协会召开黔南州旅游推介发布大会,会上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黔南州旅游推介官、旅游联络官、旅游执行官和黔南最美游线。先后组织到深圳、成都、昆明、天津、广州等重点客源市场开展宣传推介和游客招徕;组织到马来西亚吉隆坡、槟城、中国香港、越南河内、新加坡和泰国曼谷等境外客源地开展旅游产品分享会,发布黔南州入境游线路产品。邀请6批国内外旅行商赴黔南踩线,各地近200家旅行商向贵州、黔南发团,并发布了2024黔南州旅游联盟都匀共识十条。

黔南州文化馆《贵山花海美黔南》

精心组织策划文旅活动,打造“好花红”文化体验行文旅融合品牌。充分发挥黔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资源优势,开展“展示+展演”“展销+体验”“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活动。今年,开展了“遇见梅好·相约美荔”2024荔波第十九届梅花节、贵定县2024年金海雪山欢乐季系列文化活动、2024黔南州第十届“好花红”文化旅游季(独山·黔韵花灯)系列活动等,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人文风情和文化体验。截至目前,全州共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近700场次,惠及群众20余万人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