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南州供销合作社系统积极推动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工作,充分利用现有快递物流园、基层经营网点、农产品市场等资源,通过强基础、建平台、抓项目、促流通等措施,逐步搭建以县域骨干企业为支撑、县级商超和批发市场为中心、乡镇市场和零售网点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城乡消费品双向流通网络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为进一步做强流通主业、服务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聚焦流通网络建设,助力经营主体做强做大
(一)着力建设县级综合集配中心。聚焦服务“三农”,发挥系统75个庄稼医院、1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行业协会的带动作用,采取“电商+物流+N”模式,通过改造嫁接、联合合作、项目带动等方式,组建县级农资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烟花爆竹经营配送企业25家,依托县域流通企业仓配设施,强化对乡镇和村级网点的连锁配送,推行“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统一标准”的统一管理体系,打造县域综合、集约、高效地综合配送服务平台。如,罗甸县供销社依托邮政、物流、快递、外卖等商业流通企业快速发展为契机,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建成9个乡镇配送站点,覆盖了全县63个行政村。
(二)稳步发展乡镇综合超市和农贸市场。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引入优质资本,通过自建、股权合作、开放办社等方式,整合优化基层供销社现有仓储、土地、商业设施,盘活土地、厂房、设备等有效资产,建成有供销超市、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乡镇供销综合超市32家、农贸市场9个,进一步丰富服务功能、提升档次。如,惠水县摆金镇供销社采取提供建设用地、引入开发商垫资的模式投资380万元建成面积为1000平方米农贸市场,市场摊位数264个,服务本地、辐射周边群众8万余人。
(三)大力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充分发挥基层社示范社带动效应,将乡镇超市、电商服务站、寄递物流网点等建设与基层社发展统筹起来,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作用。持续推进基层社建设行动,以整体谋划、分类改造、梯次推进的原则,通过合作制、股份制、招商引资、“社企联建”“村社共建”等方式建立基层服务社。目前,全州基层社数量达到213个,其中乡镇级基层社102家、村级基层社111家。
二、畅通流通渠道,增强市场供给力
(一)强化农资供应保障。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大局,充分发挥“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的县镇村三级网络优势和市场主导作用,积极承担政府应急储备保供任务,备足农业生产所需优质农资,实行预约购买、送货上门,深入田间地头,保障农业生产用肥,确保农资供应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价格稳定、服务到位,保障农资“调得进、运得出、送得到”。目前,全州供销系统共储备各类化肥2.24万吨、农药24.6吨、农膜31.2顿。
(二)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供销社由流通服务向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转变,加快建成顺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契合农民生产服务需求、具有供销特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试点带动,采取“政府补助、企业投入、供销搭台”方式,在都匀、龙里、独山等县(市)重点培育了5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农户提供农资配送、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套餐式”“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完成年开展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近19万亩次。
三、拓展产销对接,创新流通业态模式
(一)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以实体展销和电商销售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产品销售“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引导系统内农产品销售企业入驻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加强与“832平台”业务对接,配合做好商品组织、供应商服务、仓储物流等工作,依托全州各类展会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产销对接活动,线上线下构建我州特色农产品销售网,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直供直销、农产品直销店等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模式。2025年,以黔南州新合作农产品供应链有限公司为主体,采取试点先行、全州铺开的方式,搭建州、县(市)、镇(乡)一体化农产品供应体系,构建起联结产地到消费终端的农产品流通链条,为机关、学校、企业等提供食材配送、物资采购服务,销售额达65万余元。
(二)大力培育供销特色品牌。深入培育发展“佳穗绿产”“独山秀峰牌”“平塘有货”“螺丝壳”“茂兰山语”等供销特色品牌,鼓励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等认定认证,提升绿色食品品牌核心价值。目前,全州供销系统培育区域公用品牌2个、有机绿色认证品牌2个、“中国名优绿茶”品牌1个、“贵州好粮油”品牌1个,其中“品长顺”入选全国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案例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