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继承和弘扬我州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根据《中共黔南州委办公室 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南州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黔南委办字〔2017〕96号)要求,现将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三年行动(2018-2020年)工作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大意义
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州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是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教育的有效手段。民族文化进校园,对切实促进党的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的宣传贯彻落实,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突出民族学校的特色建设将会发生重要的作用,将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石。二是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优秀民间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形式。生活在灿烂厚重的传统文化下的民族青年,既是传统文化的承受者,又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民族文化进校园,将外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素质,内化青少年一代的精神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鉴别和创造先进文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基本的价值共识,显现学校文化的先进性和教育性。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保护和抢救,更需要传承弘扬。三是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民族地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本地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素质教育内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民族学校的素质教育水平。学校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渗透民族教育,如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传统体育活动,音乐教学中传授民间乐器、民间舞蹈、民间歌曲知识,美术教学中组织学生制作民族手工艺品等等。通过民族民间文艺节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不断丰富、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升华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
(一)三年行动计划。从2018年到2020年,全州重点扶持100所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评选100名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名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奖补结合。支持优秀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实现教育质量和特色同步发展,发挥名师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和促进全州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和民族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其中:2018年,扶持创建州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20所,评选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名师20人;2019年,扶持创建州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50所,评选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名师50人;2020年,扶持创建州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30所,评选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名师30人.
(二)重点项目分类。手工技艺类:都匀毛尖茶、平塘牙舟陶、水族马尾绣、惠水枫香染、苗族服饰刺绣等;美术类:水族剪纸、龙里平坡农民画等;民俗类:水书习俗、草塘火龙、平塘舞水龙等;舞蹈类:鼓龙鼓虎长衫龙、毛南族打猴鼓、瑶族猴鼓舞、雯当姆、瑶族打猎舞、苗族夜乐舞、苗族芦笙舞、苗族搓梗仔采阿诗舞、苗族雷公舞、水族铜鼓舞、水族弦鼓舞、布依族响篙舞等;戏剧类:独山花灯、荔波布依傩、马路屯堡地戏、福泉阳戏、阔龙水花灯、董架阳戏、瓮安灯夹戏等;音乐类:好花红、布依族吹打乐、绕家“呃嘣”大歌、水族双歌、长顺姊妹箫、布依八音唱、布依山歌十八调、水族“夺咚”、布依族莫家大歌等;体育竞技类:瑶族陀螺、水族龙舟、独竹漂等。
(三)教育主要目标。通过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实现“四个一”目标,即:创建一套机制,以“三个纳入”为抓手,建立民族文化进校园长效机制。一是将民族文化进校园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规划;二是将民族文化进校园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到有关教学活动之中;三是将民族文化进校园纳入教育督导指标体系,与教育相关工作一并检查和考核。建设一支队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一方面把当地有特殊技艺和传承能力的民间艺人请进校园担任兼职传承教师,另一方面配合省、州、县主管部门选派部分教师外出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艺,建设一支具有专兼结合的民族文化教师队伍。形成一批精品,要积极探索当地民族文化进校园模式,形成一批民族文化教育精品,即:编好地方教材、做好民族体育项目、练好民族文艺节目、唱好民族歌曲、说好民族语言、制好民族文化活动器材等。培养一代传承人,在全州各级各类学校中掀起学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热潮,营造“以文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培养一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
(一)准确把握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内容。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指以列入国家、省和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为基础,围绕当地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以学校为主体,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歌舞、民族声乐、民族戏曲、民族体育、民族工艺、民族绘画、民族语言文字等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
(二)科学定位各阶段课程目标。
民族文化民间教育课程建设要以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课程为主线,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要以审美观念和民族民间文化素养培养为核心,以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程。要充分利用“体育、艺术2+1项目” 和特色体育活动的有效平台,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在才能,提升学生艺术素养。要培育其文化、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爱好,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实施差异化的教育教学活动,确定相应的课程目标。
1.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教体艺厅〔2011〕4号)要求,学校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民族民间文化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民族民间文化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民族文化特长爱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审美格调、审美观念。
2.普通高中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发改委、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申报省级体育(艺术)特色学校的通知》(黔教办体〔2013〕5号)文件精神,做到课程要满足学生不同民族民间文化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要,校园活动凸显地方特色并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丰富学生的民族民间文化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为奠定他们的人生阅历提供展示平台。
3.中职学校和职业院校要根据《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3〕2号)和《贵州省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实施办法》(黔教民发〔2014〕331号)的要求和规定,特别是获得省教育厅、省文化厅和省民宗委支持的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特色重点支持专业(学科)、教育创新团队和教育名师工作室的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利用当地民族民间文化特色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民间文化兴趣和特长,将艺术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为学生融入社会、创业就业和健康快乐生活奠定基础。
4.普通高校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民族民间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深化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改革。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的有效措施。要依托学校现有条件,搭建更加开放的平台,拓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空间。
1.以教育教学为基础,推进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对当地民族语言文字、民族声乐、民族舞蹈、民族体育、民族服饰、民族绘画、民族技艺等纳入地方课、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班会课等课程的教学,并创造条件使这些内容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时安排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逐步专业化。同时,要重点加强对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等我州主体民族和原住民族相关课题的研究,力争推出有价值、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
2.以各类活动为平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各级各类学校要以“祖国好 家乡美”等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校园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各种传统体育赛事为契机,结合四月八、六月六、建州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民族文化活动,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组建校民族艺术团、民族文化兴趣小组或民族文化表演队,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比赛和交流活动,逐步实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的良好局面,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进入课堂融入校园生活,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切实增强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意识、文化自尊、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3.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民族文化养成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突出当地民族民间文化的特点,真正落实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育人作用。
四、加强领导,通力合作,确保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州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积极探索建立多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部门间协调机制。教育部门应履行好民族文化教育主管责任,负责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文化部门要把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配合教育部门做好文化传承工作。民宗部门要发挥熟悉民族文化、掌握民族政策的优势,加强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指导;财政部门要做好经费投入保障,确保“双百”工程的顺利实施;文化、广电部门要密切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宣传和助推工作;各级政府要把民族文化教育纳入督导指标体系,制定督导办法,定期开展检查,切实当好党委政府在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方面的参谋和助手。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州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民族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熟悉、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民族文化教师队伍。各县(市)及都匀经济开发区要采取有效措施破解中小学校民族文化教师紧缺问题。整合各方资源充实教学力量,教育部门要联合和依托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聘请民族文化艺术家和民族民间艺人进校园,担任兼职民族文化艺术教师。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要开设民族文化专业,重点培养一批在文化创意设计、民族民间医药、民间特色种养、民族体育运动、民族风情旅游、民族手工艺品开发等领域具有民族文化素养和技能技艺的劳动者,提高我州制造与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全州各级政府要把民族文化教育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满足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教育的基本需求,建立学校教学器材补充机制。积极争取将更多的民族文化体育艺术建设项目布点在学校,促使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鼓励各县(市)筹措和利用社会资金,加大对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投入。
(四)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力度。加大民族文化进校园宣传力度,总结先进经验做法,及时报道和传播校园民族文化活动,充分用好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平台,推进黔南多姿多彩民族文化走出黔南、走向全国,在广大学生中掀起学习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创新民族文化的热潮,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良好氛围。
附件:黔南州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三年行动(2018-2020年)工作分年度计划表
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3月29日
附件:
黔南州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
三年行动(2018-2020年)工作分年度计划表
县(市)名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备注 | |||
项目学校 |
教育名师 |
项目学校 |
教育名师 |
项目学校 |
教育名师 | ||
都匀市 |
2 |
2 |
4 |
4 |
2 |
2 |
|
平塘县 |
2 |
2 |
4 |
4 |
2 |
2 |
|
独山县 |
2 |
2 |
4 |
4 |
2 |
2 |
|
三都县 |
2 |
2 |
5 |
5 |
3 |
3 |
|
荔波县 |
2 |
2 |
5 |
5 |
4 |
4 |
|
罗甸县 |
2 |
2 |
5 |
5 |
3 |
3 |
|
瓮安县 |
1 |
1 |
3 |
3 |
3 |
3 |
|
福泉市 |
1 |
1 |
4 |
4 |
3 |
3 |
|
贵定县 |
1 |
1 |
4 |
4 |
2 |
2 |
|
龙里县 |
1 |
1 |
3 |
3 |
2 |
2 |
|
惠水县 |
2 |
2 |
5 |
5 |
2 |
2 |
|
长顺县 |
2 |
2 |
4 |
4 |
2 |
2 |
|
合计 |
20 |
20 |
50 |
50 |
30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