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长顺县2022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嗡呤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位于长顺县白云山镇中院村。典型的峰丛河谷型喀斯特地貌造就了中院村“群山环抱、一水贯通”的独特山水格局,翁吟河两侧地势较为平坦,河流平缓、河道曲折,水量丰盈,水质清澈,河堤两岸垂柳成荫,将两侧的田园、村庄串联,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风景画卷。村域内土地肥沃、田连阡陌、小桥流水、青山环绕、绿水相依,生态环境极佳。
项目实施前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小流域总面积33480亩,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9330.5亩,占流域总面积的57.74%,造成嗡吟河河床淤泥淤积,雨季期间河畔两侧的农田变成水涝田,荒山荒坡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遗留矿山是脱斑地,影响区域生态景观。为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项目通过“三个三”实施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好、产业兴、群众富”的新路子。
建立三项机制,保障水土流失治理顺利完成
一是建立组织协调机制,成立由分管县长任组长的水土保持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能职责和分工为项目服务,并建立由县水土保持站、乡镇水利分局、项目区村支两委组成水土保持工程协调组,做好群众土地协调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局面。二是建立责任考核机制,将项目治理任务纳入年度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完成考核指标中,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促考核,严格兑现奖惩。三是建立以工代赈机制,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扩大就业规模、扩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的作用,保障15%工程资金用于劳务工资发放,有效调动农村居民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实施三大工程,保障生态建设基础
一是治山保水工程,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点、面、网、带结合,乔、灌、草立体配置,自然封育15487.2亩,种植黄梨3.75亩,青脆李1.05亩,爬山虎1.65亩,最大程度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让荒山裸岩变成生态绿肺。二是治河疏水工程,通过修建生态护岸,清淤疏浚河道,种植水生植物,实现嗡呤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当地人民需求的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三是以水兴业工程,充分发挥河畔两岸的烂泥田种植食用藕3.3亩,并配套养鱼,实现变废为宝,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使原有的水涝地变成水产地。
做好三个结合,壮大绿色产业
一是结合长顺县林果发展业,探索项目带动示范,推广龙头企业租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农民以地入股的返租倒包等土地流转方式,利用荒山荒坡及石漠化地块种植林果业,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发展壮大林果产业,壮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种植经果林4.8亩。二是结合特色农业发展,充分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打响中院村稻花鱼、林下养鸡等生态农业。三是结合乡村田园旅游,依托路旁、河旁、村旁种植彩化亮化植物,提升中院村宜居景观品质,突出生态本底,乡土田园特色,打造“一水三色染金砚,稻香布依写豪杰”的意境。
如今,长顺县水土流失治理正从“传统水土流失治理方式”向“水土流失治理提质增效”转变,拓展“生态+”“农业+”模式,持续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以实现“山清、水净、村美、民富”的目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厚植绿色发展。
嗡呤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