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园区助推黔南州农业高效发展农民快速增收

法定主动
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
公开年报

农业产业园区助推黔南州农业高效发展农民快速增收

发布时间: 2013-09-25 19:41 字体:[]
  近年来,黔南州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紧紧围绕全省“5100工程”和全州“520工程”建设机遇,发展以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为平台和载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园区在助推黔南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已成为黔南“同步小康”战略的重要主战场之一。

  一、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按照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185”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和构筑“一圈两翼”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思路,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全州建成了2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其中:省级园区13个、州级园区7个。园区建设共涉及64个乡(镇、办事处),总规划面积3575平方公里。按属地划分:都匀市3个,平塘、三都、贵定、龙里、长顺、罗甸等6个县各2个,独山、荔波、福泉、瓮安、惠水等5个县(市)各1个;按主导产业划分:以精品水果为主导产业的园区5个、蔬菜5个、茶叶3个、畜牧养殖3个、水产养殖2个、中药材1个、林业(刺梨)1个。园区基础设施相对配套,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品牌效应、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黔南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对较早,在2008年就开展实施了“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即根据情况,每亩耕地年产值要求分别达到10000元、8000元和5000元),不断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硬件”、“软件”建设已见“雏形”,为农业产业化储备了发展能量,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黔南州20个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农业经济效益在最近三五年内将呈“井喷”之势。

  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特点

  1、园区建设工作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一是全州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于20122月启动规划建设工作,先于全省(201210月启动)全面铺开。二是省委、省政府分别在20136月上、下旬在黔南的惠水、长顺县和都匀市、独山县的农业产业园区召开了“全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现场观摩会”和“全省中药材产业现场观摩会”,在充分肯定黔南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对推动黔南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省政府安排的16个按照台湾模式打造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中,黔南占有4个,所占比重最大。四是从今年上半年全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推进情况监测统计发布的信息情况看,黔南州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投资完成额、园区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润、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入住园区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均排在全省第二位,按单个园区平均值计算,大部分指标名列全省前茅。

  2、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基地不断巩固。截至8月底,园区共修建主干道59417.0千米,加工厂房668.1万平方米,标准化圈舍758530.0万平方米,贮藏保鲜库房(含冷库)428397.3立方米,喷(滴)灌设施1424.4千米,产地销售市场29个、面积6.9万平方米;今年1-8月,共新建或提质改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38.2万亩,其中蔬菜基地14.5万亩、精品水果基地13.0万亩、茶园7.8万亩、中药材基地2.5万亩、花卉0.5万亩,新建或改造畜禽规模化养殖基地15个,特色水产品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其中存栏生猪13.1万头、家禽166.3万羽、牛羊0.6万头、鱼996万尾、大鲵15.5万尾、大闸蟹2.3万只。园区种植养殖基地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3、经营主体实力增强,带动作用明显。各园区非常重视国内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编制了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和《项目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独山园区引进重庆洛维集团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独秀峰产业园,绿春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7亿元种植无患子、建设鸟巢旅游观光暨铁皮石斛种植项目;惠水园区引进贵州芯忻缘花卉园艺、贵州荆江园艺等4家花卉苗木公司投资5.5亿元完成5000余亩花卉基地建设。至今年8月底,已有145家企业入驻20个园区,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8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54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开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带动了周边农户稳步增收。目前,园区已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166家,社员达6297人,累计培训农民8万余人次,辐射带动农户近20万人。

  4、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打造齐头并进。通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切实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和监管,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了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截止目前,园区共完成“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38个,其中:无公害蔬菜产品28个、认证面积17.4万亩,无公害水果1个、面积3万亩,有机水果1个,面积3万亩,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个、面积3.1万亩,生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个、认证规模6.3万头,家禽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各2个、规模各600万羽。二是园区通过实施特色战略,打造了一批黔南农产品新品牌。罗甸火龙果获国际博览会金奖,都匀毛尖获“中国十大名茶”、“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称号,惠水永红食品厂“牛头牌”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等,全州共有58个农产品通过省级产地认定,有67个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都匀毛尖、罗甸艾纳香、龙里刺梨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在已公布的四批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中,黔南州(全国农产品黔南中部加工示范基地)和瓮安县(全国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2个示范基地上榜,占全省“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的三分之一。

  5、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园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都匀、贵定、三都、惠水等园区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茶科所、南京林业大学、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引进高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先后有68项先进种养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目前园区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已超过80%,配备农业科技技术人员866人,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治点255个 ,小气候自动监测站点49个,动物防疫室47间,农残检测室20个。今年以来,20个园区共实现产值26.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1.4亿元,销售利润10.4亿元,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三、黔南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潜力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黔南州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3.619.6摄氏度,平均降雨量11001400毫米,加之海拔从2301600米,高、中、低海拔形成的立体气候优势,使黔南一年四季都能生产新鲜时令的特色精品蔬果。辖区内江河交错,水系发达,有中小河流200余支,河流年径流量760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0万千瓦。森林面积达2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55%。土地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土层深厚深润,有机质含量高,植物茂盛、动物繁多、资源丰富,为开发农、林、牧、渔和其他种植养殖业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

  2、交通区位优势。一是交通咽喉的区位优势。黔南州是大西南面向华南、岭南的交通咽喉,也是南下出海最近的通道,途经黔南的贵广高铁、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厦蓉高速、兰海高速、沪昆高速等高速路网,使黔南交通呈叠加之势。随着贵广高速铁路预计明年底建成通车,都匀至广州里程时间从近20个小时缩短仅4个小时。内河航运可直通长江、珠江两条黄金水道;荔波机场开通贵阳、广州等地航班,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已经形成。立体交通网络使黔南有望成为泛珠三角地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给基地和聚集区”。二是环贵阳的地缘优势。黔南州是全省环贵阳县市最多的地区,12县市中有7个处于黔中经济区,6个与贵阳毗邻,贵定、惠水、长顺、龙里又与贵阳中心城市最近。龙里、惠水、长顺等县市与贵阳的城市交通体系逐步完善,黔南环贵阳的地缘优势将更加明显。

  3、生态环境优势。黔南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民风民俗古朴典雅、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山水风光独树一帜。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三都全国唯一水族自治县、平塘“三天(天眼、天坑、天书)奇观”,构成独具核心竞争力的生态人文景观。加之都匀全球绿色城市、福泉洒金大峡谷等,实现了自然原生态与民族原生态、观赏性与神秘性、科普型与科研型的深度融合,构成了重要的生态文化板块,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使黔南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潜力巨大。

  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了特色优势产业的较快发展

  在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中,黔南按照“突出特色建园区”的思路,围绕菜、果、茶、畜、烟、药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了园区建设与特色产业的有机结合。

  1、蔬菜产业。为打造黔南蔬菜的绿色品牌,各地把标准化生产重点放在蔬菜产业培植的全过程,并加大科技推广应用,打造粮菜间作、菜菜间作等一年三熟、一年四熟的立体种植模式,早春、秋冬热量资源和冬闲田土得到充分利用,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2012年以来,黔南州蔬果中心共完成技术储备试验21,其中:蔬菜16项、水果5,完成了《黔南州“早果菜-水稻-秋冬果菜”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等研发和成果转化18项。目前,全州共有40多个蔬菜品种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总数超过30个,共注册了“秀峰”、“江柳”、“黔甸”等10余个蔬菜商标。预计今年蔬菜种植面积159万亩,增长18.7%;产量210万吨,增长17.0%

  2、水果产业。按照宜栽品种划分,全州基本形成:以罗甸、荔波、三都、惠水为中心的优质柑桔生产区域,以三都、贵定为中心的优质酥李生产区域,以三都、独山、惠水为中心的优质葡萄生产区域,以长顺为中心的优质苹果生产区域,以龙里为中心的优质猕猴桃、草莓生产区域,以罗甸为中心的优质火龙果生产区域,以福泉、瓮安为中心的优质梨生产区域,以荔波、平塘为中心的优质桃生产区域。预计全年水果产量超20万吨,较上年增长在30%以上。

  3、茶产业。形成了以都匀、贵定、瓮安、平塘等县(市)为代表的重点茶叶基地,既重视名优绿茶的产量及质量,也重视大宗绿茶和夏秋茶的加工、销售等,都匀、瓮安、长顺等地大宗茶产量增长迅猛,实现大宗茶占总产量的60%以上;州内红茶加工热潮也初步显现,部分企业实现了黑茶和白茶的规模生产,平塘、三都等地还种植了一定规模的铁观音品种,即将试产乌龙茶。目前全州茶叶企业注册商标94个,20余家企业通过ISO9001HACCP认证,6家企业通过有机茶认证,4家企业商标被评为“贵州省著名商标”。都匀毛尖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后再次入选“中国世博十大名茶”。预计全年共有茶园面积58.5万亩,同比增长6.4%;投产面积27.8万亩,增长15%;产量0.88万吨,增长4.7%

  4、畜牧及水产养殖业。初步形成瓮安、都匀等生猪养殖大县,龙里、长顺肉羊等养殖基地,惠水肉牛养殖基地,荔波、福泉、三都等家禽养殖基地,规模化养殖不断提高。水产方面,罗甸龙滩水库水产养殖、瓮安构皮滩水库水产养殖、贵定娃娃鱼人工繁殖基地、平塘大闸蟹养殖基地等在省内独树一帜,成为引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预计全年生猪存栏197万头,同比增长17%,出栏227万头,增长12.2%;牛存栏62万头,增长2.7%,出栏14万头,增长8.9%;羊存栏25万只,增长13%,出栏18万只,增长15%;家禽存栏782万羽,增长8.7%,出栏842万羽,增长9.4%。预计水产品产量可达3.1万吨,增长21%左右。

  5、烤烟产业。通过多年的培育,在政策扶持、科技投入等方面加大烤烟生产力度,实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机械化操作、信息化管理等措施,完善提升和新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10个,规划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基地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使烤烟成为黔南主导产业之一。预计全年烤烟面积32.1万亩,增长18.3%;预计产量2.8万吨,较去年下降1.9%;但烤烟担均价1200元,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5%左右。

  6、中药材产业。黔南州依托苗药品牌,通过省扶贫产业园区的带动和扶贫项目支持,中药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示范效应明显。目前已形成省级中药材农业产业园区1个、省级医药工业园区1个,中成药、生物制药、民族医药等药品生产企业26家,有22个民族药成方制剂被收录入国家药品标准,有中药材连片种植基地279个,面积13.4万亩,通过基地发展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20余万亩,覆盖人口30余万人。预计全年中药材种植面积20.4万亩,增加2倍多,预计全年产量10.6万吨,增长225%左右。

  五、当前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黔南州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1、农业园区覆盖面较窄。虽然黔南州已建成农业园区20个,实现了辖区内县(市)全覆盖,但规划面积仅占全州总面积的13.6%,涉及乡镇数占全州乡镇数的25.6%,以农业升级换代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园区覆盖辐射面仍然较窄。

  2、农业园区项目融资难,投入不足。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和2013年实施方案统计,未来5年,全州园区建设资金的投入需求将达到120亿元以上,今年投入计划40亿元,但目前完成投资额仅占全年投资计划的53.1%。农业园区项目融资难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园区快速飞跃发展的主要因素。

  3、农业园区科技水平整体不高。园区的科技研发能力偏弱,拥有核心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仍较少,加之园区的专业技术人员少,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缺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难以大范围、深层次推广,影响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4、土地流转难度依然较大。黔南地处苗岭山脉,人均耕地面积约0.6亩,不及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农民担心失地后生计问题得不到保障,惜地思想较深,因而园区内的企业及规模种植养殖户难以解决土地用地问题,一定程度阻碍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大众化。

  六、促进黔南农业产业园区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建议

  1、科学规划,扩充园区覆盖面。一是充分论证各乡(镇)生态、土地和气候等条件,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把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作为规划的方向;二是打破县(市)、乡(镇)区域界线,实行连片规划、全面覆盖推进;三是加强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典型等的宣传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提升传统种植地区农民对发展农业产业园区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整合资源,加大园区项目引进与建设力度。一是构建与优化园区法制、服务、诚信等投资环境和政策,广泛引进各类投资主体和资本投入园区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各类涉农项目、资源向园区整合聚集,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积极搭建金融机构与入园企业、规模种植养殖户的沟通平台,增加融资渠道,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

  3、政策支持,提升科技支撑水平。一是坚持科技优先投入,制定和完善政策优惠措施,以产业园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平台,推进园区农业科技创新及支撑;二是全面加快园区科技培训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种苗繁育中心等平台建设及运行,充分发挥园区技术转化、技术辐射、技术扩散等功能;三是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和引进一批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确保园区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

  4、保障先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力度。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补偿方案,在补偿安置等收益分配上向失地农民适当倾斜;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土地流转筹集部分社保基金,通过政策激励吸引农民参保,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三是建立专项扶持基金,对全部或大部转出土地的农民适当奖励,并扶持其务工创业,给予失地农民的生活技能。

  (说明:文中农业产业园区相关数据来自州农业部门,全州面上相关数据取自州统计局相关分析及报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