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黔南州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分析

法定主动
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
公开年报

2013年上半年黔南州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 2013-07-29 11:35 字体:[]
  今年上半年,黔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尤其是全州紧紧围绕贵州省“5100工程”,稳步推进黔南州的“520工程”,成为黔南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开发展的增长点、新亮点,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较快程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加。根据黔南州城乡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13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9776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63元,同比增长13.8%。分析如下:

  一、城镇居民增收主要因素

  1、城镇居民工资收入达5599元,占总收入的55%。由于企事业单位职工津补贴标准提高,实现较快增长。

  1)企事业单位职工津补贴标准提高,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一是黔南州按照《关于调整2013年贵州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要求本地企业严格执行《通知》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2013年最低工资标准为850-1030元不等,比2012年的740-930元,增长15%左右;二是黔南州各县市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津贴标准和绩效工资标准月人均增资350-800元,增长幅度在20%-40%不等;三是上半年黔南州调整艰边津贴、住房增量补贴标准和发放机关单位工作人员2012年年终一次性奖金等,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2)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居民家庭就业面增加,提高城镇居民增收能力。一是通过小额担保贷款带动创业和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逐步显现;二是在产业准入、政策等方面重点扶持科技创新水平高、出口水平强、具有地方资源优势的中小企业,为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创业创造条件;三是加大岗位技术培训,培养居民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能力,促进居民再就业,实现居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20131-5月全州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8993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39.21%,仅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就可实现增资13200万元左右。

  2、创业环境逐渐改善,促进居民经营性收入增加,经营收入达1686元,占总收入的16.6%

  一是多种形式宣传和讲解国家扶持发展微型企业“315万”等鼓励政策,并制定了《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实施方案》,极大鼓励城镇居民创业经营,今年上半年黔南州共培育发展微型企业1000余户,带动就业6500多人;二是个体经营者的收益在价格上升、税费减免优惠等带动下增加较快,特别是在清明、端午、苗族节、“五一”等节假日期间受节气消费需求旺盛的影响更加明显;三是城镇居民的就业人员增多,就业途径多样,有力地促进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水平的提高。

  3、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使居民财产性收入稳步增加。财产性收入达到457元,占总收入的4.5%

  随着近年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城镇居民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的家庭越来越多,出租房屋成为城镇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一大途径,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推进,拉动了商品房出租价格不断上涨,如都匀、瓮安、龙里、惠水等县(市)中心地段的房屋出租价格较去年同期增加400-600元,增幅在15%-25%;旧城改造、个私经济的向好发展,各县(市)的门面房租金价格也水涨船高,对城镇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带动作用明显。

  4、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显著增加。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达到2440元,占总收入的24%

  一是随着离退休职工的退休工资与企事业同步增资政策落实,使离退休居民的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全州范围看,离退休职工的退休工资较去年同期增长20%左右;二是当前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情往来的“分量”越来越“重”,过年过节长辈赠于晚辈的压岁钱数量增加,许多家长给小孩的压岁钱达到一两百元左右甚至更高,晚辈孝敬长辈的馈赠礼品档次逐年升级,馈赠金也不断提高;三是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保障全覆盖的同时,保障标准逐年提高。2013年,黔南州各县市不同程度地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了提高,达到全州平均4140/年,增加了468/年,同比增长12.8%。同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也达到96%以上,并加大孤儿福利、残疾人、优抚安置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

  二、农村居民增收主要因素

  1、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1264元,同比增加199元,增18.6%

  1)本地务工机会显著增多,务工工资水平较大幅度提升,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又一亮点。比如农村建筑、装饰等行业务工收入由去年的100-120/天,增加到今年的120-150/天,增长20%-25%;本地入企的普工工资由去年的1200-1500/月,增加至今年1500-1800/月,增长20%-25%;本地入企的技工及管理岗位工资由去年的2000-2200/月增至今年的2500-2800/月,增长25%-27%;成。

  2)乡村干部教师等福利同步提高。在黔南州各县市提高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在职及退休人员津贴标准的同时,乡村干部、乡村教师等的福利待遇也同步提高,也带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提高。

  2、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速平稳,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达1545元,同比增加86元,增5.9%

  上半年,黔南州继续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突出农业生态化、产业园区化、效益最大化、产品品牌化等原则,努力实现“185”工程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1)第一产业收入增速平稳,第一产业收入1045元,同比增加31元,增3.1%

  ——果蔬业:上半年,我州蔬菜种植面积182万亩,采收面积147万亩,产量272万吨,产值68.2亿元;上半年水果新定植面积12.75万亩,总面积为88.95万亩,采收面积12.8万亩,产量11.4万吨,产值4.2亿元。如贵定县随着云雾山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的带动,全县蔬菜种植10.73万亩,同比增长230.15%,总产量预计完成16.1万吨,同比增长228.57%,收入预计达3.12亿元,同比增长229%,价格比上年平均每斤上涨1-2元,同比增长40%左右。

  ——畜牧业:截止5月末,预计全州肉类总产量17.91万吨,同比增长31.32%,其中猪肉产量13.57万吨,同比增长22.55 %,牛肉产量1.16万吨,同比增长22.5%,羊肉产量0.48万吨,同比增长47.54%,禽肉产量2.49万吨, 同比增长122.56%;牛奶产量0.3万吨,同比增长52.78%;禽蛋产量2.31万吨,同比增长266.91%

  ——茶产业:截至531日,我州茶叶种植总面积为84.96万亩,投产面积为36.55万亩。预计上半年总产量为4103.8吨,总产值为9.53亿元。

  ——中药产业:截止目前,全州现有中药材连片种植基地279个,面积13.39万亩,总产值达3.38亿元以上,通过基地发展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33万亩,覆盖人口33.94万人。

  2)第二产业收入增幅较大,第二产业收入156元,同比增加33元,增26.6%

  随着各县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以及政策扶持下的中小企业恢复性生产,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之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异常活跃,推动农村建筑业蓬勃发展,带动当地农村居民第二产业收入显著增长。

  3)第三产业收入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收入344元,同比增加22元,增6.9%

  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和城镇化建设,乡村游、自驾游、农业观光游等旅游模式的兴起,同样带动了农村交通、运输、批零贸易、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收入的增加。如贵定县自“金海雪山”旅游文化节知名度提高后,世界乡村旅游论坛、黔南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众多大型活动相继在“金海雪山”景区举办,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盘江狗肉”、“冰脆酥李”等品牌也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农村居民第三产业收入不断提升。

  3、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所增长,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55元,同比增长2.2%。。

  黔南州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工业园区建设的快速推进,使得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同时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模式逐渐成熟,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稳步增加。据统计,今年坝区土地流转价格为800-1150/亩、山区土地流转价格为500-800/亩,流转价格较去年同期涨幅约20%左右。

  4、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增长幅度最大,村居民转移性收入299,同比增加99元,增49.3%

  一是外出从业人员工资水平的快速提升,同时外出务工人员寄回和带会收入增加较多。贵定县通过加快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实施对居民劳动力的素质教育和各项科技知识的培训,引导协调居民寻找新岗位,上半年外出务工人员为58991人,比上年同期增加7590人,增长15%;外出务工工资水平比去年同期增长25%左右。

  二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提高,2013年黔南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全州平均1725/年,增加204/年,增长13.4%

  三是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实现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平塘县上半年预计完成家电下乡补贴319.43万元、摩托车下乡补贴116.84万元、综合直补2967.83万元等各类补贴11282.93万元,可实现人均期内转移性收入429元左右。

  随着黔南州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五个“100工程”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的不断落实,“185”工程和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企事业单位职工津补贴标准提高、自主创业机会、外出及本地务工机会不断增多、创业环境逐渐改善、农村特色农产品不断上市,只要巩固和保持城乡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保障覆盖面、继续加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以及黔南州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逐渐成熟,下半年黔南州城乡居民收入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