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退役军人事务局:退役返乡战脱贫三十七载岁月助力乡村换新貌
  • 单位职责
  • 领导之窗
  • 机构设置
  • 政策文件
  • 工作动态
  • 政务服务
  • 政府信息公开
  • 依申请公开
  • 互动交流

黔南州退役军人事务局:退役返乡战脱贫三十七载岁月助力乡村换新貌

发布时间:   字体:

在脱贫攻坚路上,有那么一个群体,他们穿上军装时是军人,脱下军装后是硬汉,撸起袖子常年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据统计,截至20203月,黔南州退役军人担任村支“两委”党支部书记171人、主任122人、委员836人,他们常年奋战在乡村一线,带领老百姓脚踏实地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今年57岁的丁品方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1983年从海南某部队退役后,他选择到瓮安县珠藏镇万物寨村(现更名为桐梓坡村)工作,并当选为村委会主任,这一干就是37个年头

组织群众自筹修路,解决出行难题。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这是37年前瓮安县珠藏镇桐梓坡村通向外界的仅有一条坑洼不平的泥路,村民出行难、货运难、看病难,交通极为不便,严重制约了全村的发展。作为村主任的丁品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修路”的念想就深深的埋在了心坎上。1984年,丁品方动员所有村民修路,并得到一致认可,并发动群众自备铁锄、钢钎等施工工具,用硝铵自制炸药,全村老少肩挑担子、手持工具便开始了漫长的修路历程。经过近5年的努力,全村9个村民组全部修通2.5米宽的道路,村民出行的问题得以解决。

自筹资金栽杆拉线,解决照明难题。

1987年,桐梓坡村还没有通电,一到晚上都是黑灯瞎火的,为了能够解决群众晚上照明问题,丁品方就发动群众自筹资金谋划开始栽电杆拉电线,发现筹资不足后,他就把自己唯一的小木屋抵押给了银行,自己贷款筹资购买物资。耗时一年多的时间,全村家家户户的电通了,村民告别了夜间黑灯瞎火的日子,而丁品方却开始默默的承担起偿还银行贷款的担子,直到1994年才将所欠贷款全部结清。

坡改梯冲锋在前,解决种植难题。

土地石头多、土肉薄,生产条件特差,老百姓吃饭都得看老天的脸色。为改变这一现状,1994年春,“坡改梯”工程在桐梓坡村开工了,丁品方组织全体农户奋战在“坡改梯”工程的战线上。由于工程跨度时间长,有的群众开始质疑,打退堂鼓,丁品方就耐心引导做其思想工作,并用实际行动感染大家啃下这块“硬骨头”。在“坡改梯”工程中,丁品方负责最危险的背炸药、量炮眼、装炸药、引火线等任务,三年下来整整背了10多吨炸药。为节省材料,他经常将导火绳剪得很短,有一次,刚引燃导火绳,在躲炮的过程中,不小心被石头绊倒,还没来得及起身,轰的一声炮就响了,一块石头险些砸到他身上,触目惊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000多个日夜连续奋战,“坡改梯”工程全面完成。路通了,土平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激情高了,仅1998年就增加村民收入100多万元。

两代接力凿渠找水,解决饮水难题。

桐梓坡村一个山腰上有一条60多米长的水渠,却始终没半滴水,这是丁品方父亲多年前凿渠找水无果的痛。1998年,丁品方动员村民筹集资金5万元,组成100多人的队伍,带着炸药、锄头、钢钎、锤子等工具,接力父亲当年的信念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找水之路。他凭借仅有的一点“罗盘”知识,顶着村民们质疑的压力,在父亲凿出的水渠位置,试探着一寸一寸的凿,一锤一锤的敲,历时150多天,在离洞口83米的地方,终于看到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村民饮水难题总算能解决了,丁品方肩上凿渠找水的担子总算可以放下了。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解决致富难题。

虽然桐梓坡村的基础设施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丁平方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带领“村两委”又做起了依靠“一村一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文章,走出了一条以大葱、辣椒、蛋鸡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为了解决村民种植顾虑,降低村民承担的风险,丁品方组织成立了桐梓坡蔬菜协会,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物资供应、市场营销等一揽子包干服务,增强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和积极性。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9900元。如今的桐梓坡村村容村貌已焕然一新,全村的蔬菜种植合作社队伍越来越大,已成为瓮安县大葱种植的核心区,被列为全省先行先试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文:黔南州退役军人事务局 陈洪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