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与独山县交界的大山深处,有一个普通布依寨,名叫吴司寨。一条小河蜿蜒穿流大坝间,一栋栋新建的“小洋房”坐落于山水间,布依儿女在阡陌间穿行劳作,形成一幅幅山村水墨画卷。
走进这布依寨,热情好客布依族人家总是招呼进屋把酒言欢。要不是亲眼所见,我不曾想到这个深山寨子走出了一名布依族战斗英雄。他名叫刘明高,牺牲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60师178团战士,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后牺牲在朝鲜战场。
寨子里一个普通的家庭中,封存着一封穿越73年的战地家书,正是刘明高从战场上寄来的。
珍藏这封红色家书的人名叫刘明和,系刘明高烈士胞弟。他从箱底拿出已发黄的一页粗糙的信纸。他说,这就是70多年前,大哥刘明高从上海战场写来的家信,今天是第一次向外界公布。他在现场读诵给大家听:
“父母亲大人:儿在今年三月时候接到大人来信两封,到现在没有与家中通过信,心时想念,不知家中老幼身体健康吗,今年春耕吗,我弟弟在家有事业吧,我在家时借了七表哥的米,现在是否还他没有,如果没有还的话,请大人今年想一切办法还他,因为我们在困难的时候他家救济了我们,我们不能再把他拖下去,在四月寄来的证明书一封,还连续寄来几封信不知大人收到没有,到如今没有回过信,如大人收到的话,请回信一封好吧。现在我别的没有什么记,只记住这张证明书害怕失掉家中没有收到,被人家拿得去那就糟糕了。只有军人家属才有,别的人就没有这些东西的,如收到了要很好的保存,不要随便遗失掉。现在大伯身体还健康吧,如果大伯不能够工作了的话,就叫小明、小贵接他来跟着我们,吃稀饭也好、吃菜也好,一定要把他老人家招呼好。
儿在四九年一月参加了自己的部队,到现在一切都很好,在各方面都有很好进步,现在是为人民做事的,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是替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解放事业的,我现在身体很好,工作也很顺利,请大人和兄弟姐妹们放心,不要挂念,希望你们在家多努力生产一同建设我们自己的新国家和支援前线,最后解放全中国,人民好过安全的日子。儿子明高敬上,1949年5月。”
从这封信表述的内容和时间来分析,应该是刘明高在上海解放之后写的,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就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了。刘明和说:“我家房子翻修过几次,搬过几次家,也扔过不少东西,但是,父母生前一直交代我们子女要保管好这封信,看见这封信,就如看见大哥。”
寨上现年90岁的吴连斌也是志愿军抗美援朝老兵,他说:“我是1951年6月奔赴朝鲜战场,1953年9月回国的。我对刘明高有点印象,他中等个子,我们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耍,他从不欺负同伴。我们家乡很多人是受他的影响,才报名参军的。我们到朝鲜战场后,由于是支队警卫员,经常看到《志愿军》等报纸登载朝鲜战场情况,知道贵州籍战士牺牲不少。”
刘明和说,1952年,政府派人把大哥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烈士证明书送来,他们虽然悲伤,却也感到很光荣。于是,在刘明高革命精神影响下,1969年,刘明和自愿报名应征入伍,在云南峨山县中国人民解放军7655部队服役,当卫生员,处处以大哥为榜样,刻苦训练,很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在部队期间,恰好遇到峨山(通海)大地震,他随连队积极投入抢险救灾战斗中。
现在的刘明和67岁了,虽然体弱多病,但不曾遗忘大哥刘明高,还叫孩子们在房子里设置灵位,挂着一张刘明高的军装遗照,遗照旁的木牌刻有一句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我在刘明和家新房大门前见到了这个灵牌,深深地默哀了几分钟,这时,我真切感受到:什么是英雄?英雄是一抹雨后的彩虹,他让人们回眸历史时,看到了一束耀眼的光芒;英雄是一座高耸的山峦,他让人们展望未来时,站在他的肩头便能看得更远。如果说,当年先烈们用血肉之躯树起了一座座丰碑,那么,今天我们的亿万中华儿女正在用实际行动,牢牢地守住、更高地垒起了这块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