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6年工作总结
(一)旅游经济指标持续增长。
2016年我州旅游收入603.04亿元,增幅42.7%,旅游接待人数6708.98万人次,增幅40.8%,接待外省游客2995.39万人次,增幅55%,接待入境游客175740人次,增幅20.2%。
(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一是以“100个旅游景区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12个省级重点旅游景区建设。2016年,全州12个重点旅游景区完成投资67.06亿元,完成年度任务数的131.93%。省级重点旅游景区累计招商引资27次,签约项目20个,签约资金81.03亿元,到位资金19.71亿元;二是平塘县大射电-天坑群旅游景区、独山飞凤休闲养生旅游区、惠水涟江度假旅游综合体、福泉古城文化旅游景区、罗甸高原千岛湖休闲度假区等5个景区在2016年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至“十一”国庆节黄金周期间推出了大射电天文科普体验馆、大射电观景台、红色赤霞心路、凤凰岭停车场、凤凰岭大门、独山飞虎航空体验项目、叶辛作品阅览室、平越文庙、平越驿站、三丰主题文化馆、万三府邸、雄镇楼、上隆黔腊坊休闲观光点13个新景点新项目;三是2016年计划建设98座旅游厕所,预计投资4342.785万元,实际开工建设130个,未建设6座,在建13座,建设完成111座厕所,完成投资4906.985万元,11月底排名全省第三,已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三)强化规划引领突出品牌创建。一是《贵州天文地质综合旅游区天坑群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于3月30日通过了州级评审,并报省旅游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已下发平塘、罗甸县根据规划组织实施,指导该区域项目建设;形成旅游规划和项目建设的会审机制对全州重点景区景点规划和项目进行审查,避免州内旅游产品和项目出现同质化。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围绕乡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导农业产业企业发展,鼓励贫困农户从事农特产品生产、加工,为游客提供农特旅游商品或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载体向外销售,现实乡村旅游扶贫目标。开展乡村旅游管理知识、乡村旅游扶贫营销、农家乐规范服务、农家乐基本厨艺等培训5000人次以上,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扶贫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深度发掘乡村地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深度挖掘如都匀毛尖茶、独山盐酸菜、平塘牙舟陶、三都马尾绣、惠水布依族蜡染布、平塘的虎头鞋等特色旅游商品、名优特产品、绿色食品、传统工艺品,以及民风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饰品等旅游产品,并在第九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期间成功举办黔南州旅游商品展活动,提升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推进旅游市场开发工作力度。一是与广之旅、南湖国旅、重庆大华国际旅行社、佛山市禅之旅国际旅行社、深圳国际旅行社、湖南万达亲和力国际旅行社等6家旅行社签订的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借助合作联盟,在电视、广播、旅行社店内LCD机、电梯广告、微信平台累计宣传黔南旅游28000余次;二是与《中国经济网》、《中国红旗》、《贵州日报》《当代贵州》、《今贵州》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媒体共发布了旅游新闻(信息)204篇,借助国家、省、州三级媒体联动,全州旅游类信息共发布1万余条/篇,转载量达10万余次。二是开展黔南旅游宣传“大篷车”全国巡展活动,覆盖100多个城市,直接受宣传游客500多万人次,目前,已巡展了30多个城市,直接受宣传游客40多万人次。三是在广州、杭州、上海、南京、厦门、香港、北京、山东、宁波、杭州G20专场巡、柳州等地开展旅游宣传活动。全年共投放旅游宣传画册、旅游折页等各类宣传资料20余万册(份),直接受宣游客达150余万人次。
(五)优化旅游环境加强行业监管。一是按照省、州相关文件要求认真做好节前旅游安全、旅游市场秩序联合检查工作,认真排除隐患,及时抓好整改。截至目前,检查涉旅企业总计298家/次,其中星级酒店126家/次、旅行社61家/次、景区77家/次、旅游车队34家/次,下发整改意见409条,已整改385处,整改率94%, 12月底全部整改完毕;涉旅企业自查自纠率达100%;1至12月没有发生旅游安全事故;二是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9次,涉及星级酒店服务人员、导游、景区讲解员、司乘人员等旅游从业人员共2174人次,提升了我州旅游服务水平。三是开展行业“文明在行动•满意在黔南”活动,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文明景区”、“最佳旅行社”、“最佳旅游饭店”、“金牌导游”等评选活动,推出一批优秀旅游企业和个人,起到行业标杆带动作用,此项工作在全省旅游系统目标考核中排名第一;四是今年10月启用了12301全国投诉平台接处旅游投诉,共在系统内接处旅游投诉11件,均在限期内办理结案,结案率100%。实现了投诉处理信息同步化,进一步推进旅游投诉的受理、转办、结案、回访等程序和文书档案的规范。五是指导各县(市、区)在年底前成功创建1家四星级酒店和1家政务接待酒店,指导全州创建20家特色酒店和20家乡村客栈、50家乡村旅馆,力争在年底前投入使用;2016年7月出台了《黔南州乡村旅游客栈(民宿)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通用规范》、《黔南州茶园旅游景区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等地方标准,规范行业标准,加强标准化管理。六是完成2016年度全州A级景区检查及复核工作,对州内5A级、4A级旅游景区进行检查,并指导督促景区整改落实存在的问题;州内16家3A级及以下景区全部通过复核。七是2016年度已向省旅发委推荐上报4A级景区4个,省旅发委拟批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黔南州龙里中铁双龙镇巫山峡谷旅游景区、福泉古城文化旅游景区;完成瓮安朱家山、惠水好花红景区、荔波古镇景区等13家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工作。
(六)着力抓好旅发大会工作。一是2016年8月9日—10日在福泉古城文化旅游景区以“循大道•品福泉—古城文化与太极养生之旅”为主题成功举办了黔南州第九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此次旅发大会首次以“资源整合、宣传推介、项目观摩、政策推进”方式融合转型,福泉市以承办旅发大会为契机,配套投入资金近70亿元,带动打造27个旅游景区,进一步丰富了黔南旅游产品;二是2016年12月29日-31日在罗甸红水河景区以“山水湖城·玉都罗甸—暖冬休闲度假之旅”为主题成功举办了黔南州第十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此次旅发大会以大健康为引领,以“旅游+”为支撑,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新路,做足“游山玩水、品果赏玉、健康养生”新篇章,着力打造贵州一流、全国知名的大健康养生基地和水上运动休闲度假基地,推动黔南旅游实现“井喷式”增长。三是紧锣密鼓筹备省十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倒排工期,每周调度项目进展情况,目前各类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其中平塘星辰天缘大酒店、天文体验馆、FAST旅游观景台、中轴迎宾广场已经投入使用。省级举办地补助资金3000万元全部到位,并按照州政府常务会议纪要(黔南府常议﹝2016﹞7号)精神,拨付2500万元到平塘县,其余500万元作为州统筹。积极开展招标工作,打造国家级旅游品牌,为第十二届省旅发大会系列活动寻找高质量策划团队,招标工作在有序进行中。
(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新探索。由州委政研室与州旅游局、州法制办、州编办等组成调研组深入到海南的海口三亚市、广西桂林市等考察,在充分借鉴各方旅游改革的基础上,结合黔南现状,起草了《黔南州旅游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方案起草后从不同的层面征求了相关部门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报州政府分管领导审改后修改,经过州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后,再次征求各单位意见,进一步进行修改完善,已报州政府,待州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后引发执行;《黔南州推进山地全域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黔南州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定,修改后印发实施。
二、存在的问题
要实现旅游业“井喷式”增长的目标,我们还存在以下问题和短板:一是产品建设严重不足,业态不丰富,特别是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产品更是缺乏。二是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接待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接待境外游客的能力更弱。三是体制机制严重不活,缺乏资源管理统筹,没有形成共享机制,以县(市)为主的旅游产品开发机制,必然容易形成同质同构化,旅游宣传难以形成统一品牌。旅游部门统筹的职能非常弱化,难以将机场、客运、旅行社、旅游商品、酒店等统筹捆绑。这是形成了贵州“贵”,黔南旅游更“贵”的主要原因。四是旅游综合管理机制未形成。除了每逢节假日前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旅游市场秩序联合检查外,平时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基本上还是旅游部门单打独斗。
三、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争取2017年实现旅游总收入预计730.66亿元,同比增幅33%以上的目标。2017年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00个以上,确保进入全省前列。
二是改革完善旅游管理体制。优化州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织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专题会议和办公室主任会议制度,强化领导小组在旅游发展重大事项决策、重点规划审核、重要项目推进、市场监督管理和跨部门、跨地区工作统筹协调等方面的职能职责,实现实体化、机制化、常态化运转。各成员单位要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领导协调下,共同推进融合性示范项目建设、举办旅游重大活动等。各县(市)、区要成立以党委或政府“一把手”为组长的旅游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形成多方联动、政出一门的全域旅游领导体制。增强旅游景区发展活力。开展区域旅游管理一体化改革,整合区域资源推动旅游景区景点、旅游外部设施、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等规划建设、开发运营一体化。探索构建荔波旅游景区管委会,建立“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政府拥有所有权,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行使管理权,经营权由公司企业化经营管理,实现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
三是指导各县(市、区)深入推进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快休闲、娱乐等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指导加快完善独山飞凤休闲养生旅游区、平塘大射电-天坑群旅游区等景区内部旅游公路建设;指导福泉古城旅游景区、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平塘大射电-天坑群旅游区等景区完善标识系统、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公共设施;指导开发生态景观游、民族文化游、天文科技游等产品,真正让众多游客“坐下来、住下来、静下来”。
四是进一步加大各县(市)A级景区创建的指导培训工作,启动瓮安猴场千年古邑区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启动5家4A级景区申报工作,完成6家以上3A级景区申报工作。加强指导星级酒店建设,重点指导全州乡村民俗客栈(民宿)、特色酒店、农家乐建设,建立我州特色酒店、乡村客栈、农家乐档案台账。同时大力发展大众旅游、乡村旅游,既能满足高端市场,又适应大众需求,力争实现我州旅游品牌引领,做到“两端发力”。加快十二届省旅发大会的筹备工作,不断打造旅游新品牌;力争推出10个以上新景点新项目对外开放,延伸旅游产业链。同时积极创建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州等3个国家旅游品牌。
五是切实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组织实施旅游万企万村帮扶专项行动工作。根据国家旅游局《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文件精神,指导和鼓励旅游企业与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结对帮扶,旅游企业优先招录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保安、保洁、导游等工作。按照就近原则,鼓励5A级旅游景区解决20名以上贫困人口就业,四星级及四星级以下酒店、4A级及4A级以下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解决5-20名贫困人口就业,每家金牌农家乐解决1-2个贫困人口就业。
六是构建旅游信息化支撑体系,打造旅游名牌。将黔南州智慧旅游公众服务平台与贵州省旅游大数据中心链接,利用大数据中心提供的景区、游客监测等数据资源,更好的实现智慧旅游服务的覆盖和旅游产品、商品的推广。积极运用好新媒体影响力与传播速度,不断扩大黔南州旅游局双微平台的公众知名度与影响力,在“生态之州·幸福黔南”的主题品牌下,打造以大射电天文望远镜、荔波喀斯特为龙头的世界级旅游吸引物和国际品牌,打造提升一批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户外运动等新业态体验游。
七是强化部门联动,加强市场监管。部门联动治理监管,在荔波县已成立的旅游警察和旅游法庭的基础上,在州级和重点旅游县(市)成立旅游警察、旅游法庭和旅游工商分局等相关机构,建立健全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加快完善旅游诚信体系,建立旅游行业失信惩戒制度和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加强市场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持续开展旅游行业“大排查、大培训、大竞赛”活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合法文明经营教育、培训和管理。打造“满意在黔南”旅游服务品牌,贯彻国家、省、州行业标准,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打造优质旅游品牌。加强投诉联动信息化处理。加快旅游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游客满意度为核心,以环境质量、旅游设施质量、旅游商品质量、服务质量等为主要指标的质量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