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8月8日,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地处大西南通往华南、岭南的咽喉要津,是贵州省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全州总面积2.62万平方千米,辖12个县(市)。2024年全州常住人口350.12万人。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黔南殷周时属牂牁,秦汉时归夜郎,晋设万寿县,唐置庄州,明建都匀、程番二府,明清时期分隶贵阳、都匀、平越、广顺、独山等府州。这里是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之地,儒、道、释等多种思想在此并流发展。西汉著名学者尹珍曾在此设馆讲学,开西南地区官办学校之先河;明代心学(王学)在此传播发展;清代“西南巨儒”莫友芝学术成就斐然,光耀黔学;清代贵州著名戏曲家傅玉书亦生长于斯。
红色热土,英杰辈出。黔南是贵州红色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出生于荔波。红军长征途中在瓮安成功强渡乌江天险,在龙里、贵定等地佯动作战,有效掩护和策应关键的“四渡赤水”战略转移。彪炳史册的猴场会议在此召开,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伟大转折的前夜”,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基础。这片土地上还涌现出护国先驱戴戡、黄齐生,中共秘密战线英雄冷少农,革命志士舒葆初,抗日英烈滕久寿,空战英烈全正熹,以及被誉为“‘马特洛索夫式’剿匪英雄”萧国宝等大批杰出人物。英雄的群体同样光辉不朽,如英勇斗争的桐梓坡农会游击队、自发抗日的石板寨水族民众、以及随国民革命军新编第38师等部远征缅甸抗日的黔南籍勇士们。
生态优越,大美黔南。 黔南坐拥苗岭、麻山之脉,地处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平均海拔997米,森林覆盖率高达68.17%,年均气温16.4℃,年均降雨量1250.7毫米,属典型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这里拥有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喀斯特;有探索宇宙奥秘的世界最大单口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有秘不可测的平塘天坑群(已探明数量世界第一);有见证亿万年地质变迁的“天书”奇石。作为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承办地,黔南现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15家、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国家级湿地公园8个(含3个国家试点),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和中国西部研学旅游高地。
民族团结,文化璀璨。 黔南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拥有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卡蒲,集布依族的包容性、苗族的多样性、水族的唯一性、瑶族的神秘性、毛南族的独特性于一体。2024年,黔南州拥有董蒙、怎雷、高硐、掌布等78个中国传统村落,贵定音寨、惠水好花红、三都高硐、荔波瑶山等38个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17项(19处)、省级122项(129处),如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调”“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水族马尾绣”“鼓龙鼓虎·长衫龙”“枫香印染技艺”“牙舟陶器烧制技艺”等均传承完好。“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端节”、“卯节”等民族节会丰富多彩。“笔尖上的水书”“舌尖上的毛尖茶”“指尖上的马尾绣”是黔南民族文化的闪亮名片。
区位优越、资源富集。黔南具有东经湘赣通沪浙、南下两广接港澳、西过云南连东盟、北上川渝进西北的独特区位,境内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纵横交错,毗邻龙洞堡国际机场,开通有荔波机场;贵广、沪昆、贵南3条高铁及黔桂、湘黔2条快速铁路穿境而过,建成全国第一条PPP模式地方货运铁路—瓮马铁路;厦蓉、兰海、沪昆、银百等20条高速公路和众多国省干线互联互通;内河航运直通长江、珠江,连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贵州综合立体交通条件最好、路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黔南已探明磷、铝、煤等矿产资源41种,其中:磷矿储量19.19亿吨以上,素有“亚洲磷都”美誉,是贵州省抢抓“风口”大力发展新能源材料电池产业“一核两区”核心区。全州有省级经济开发区6个(其中千亿级园区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特色工业园区7个。全州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20.8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达180.5万千瓦,已开发130万余千瓦。
建州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黔南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各项事业全面推进,综合经济实力跨越赶超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经济总量从全省第5位升至第4位,踏上新的发展征程。2024年度,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达到1900亿元以上,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3.9%、7.8%、4.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8%;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5%、7.0%。
投资兴业、正当其时。“十四五”期间,黔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推进实施州委“316”总体部署,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根基,以发展壮大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为支撑,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奋力谱写新篇章、建设模范州、打造增长极,在展现奋进贵州新风采、活力贵州新风采、幸福贵州新风采、文明贵州新风采、美丽贵州新风采、勤廉贵州新风采中作出黔南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