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有关部门(单位):
《黔南州深化产业创新链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2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黔南州深化产业创新链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坚持把党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战略部署与黔南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抓好产业创新链建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人才跟着产业走、技术跟着产业配、平台跟着产业布、项目跟着产业立”的改革思路,进一步建立健全有组织的规模化 “柔性引才”工作机制,着力聚集一批科研专家及团队,围绕全州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产业创新链,进一步激发产业技术创新活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到2027年,力争柔性引进拔尖及以上科技人才30人,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0个,组织技术攻关50项,实现成果转化50项。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产业创新链架构。聚焦“四化”重点产业(领域),结合黔南发展需要,围绕应用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产业创新流程,全州逐步组建14+N条产业创新链。
1.现代化工产业创新链;
2.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创新链;
3.新型建材产业创新链;
4.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创新链;
5.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
6.大数据产业创新链;
7.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创新链;
8.粮油产业创新链;
9.茶产业创新链;
10.刺梨产业创新链;
11.中药材产业创新链;
12.精品水果产业创新链;
13.蔬菜产业创新链;
14.畜禽产业创新链;
15.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其他产业(领域)创新链。
(二)规范产业创新链管理。坚持“重点突出、供需相适、技术匹配、产才融合”的人才匹配思路,选聘黔南州产业创新链专家及团队。
1.产业创新链的管理。
(1) 实行聘用制。产业创新链“链长”由州人民政府颁发聘书,产业创新链上其他若干专家由州科技局颁发聘书,专家聘期为三年。产业创新链专家实行统一建库管理,建立专家团队“动态纳入、科学考评、有进有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2) 实行“链长”负责制。每个产业创新链根据产业领域发展需要设置1名“链长”,并在“链长”之下设置不同技术细分领域若干技术专家团队,由“链长”带领协调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及产业创新活动。
2.产业创新链“链长”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工作作风,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与综合协调能力,在省内外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
(2) 身体健康,原则上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相关研究工作10年以上,具有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
(3)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学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处于优势地位,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主持过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且取得过国家或省级科学技术奖,且保证每年有一定时间带领团队到黔南开展工作。
3.产业创新链(其他)专家应具备以下条件。
(1)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求实精神,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2) 聘期内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对个别确需引进的特殊专家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3)具有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资格;身体健康,能够胜任技术交流、技术咨询等工作。
(4) 从事科研工作,业务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在本行业内具有一定研究成果。
(5) 熟悉本行业技术情况,研究方向符合黔南产业发展需求。
(6) 能够参加黔南州组织的相关科研活动。
(三)畅通产业创新链引才渠道。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引入思路,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引才机制,柔性引入一批科技人才赋能黔南产业、企业创新发展。
1.实施形式多样柔性引才方式。鼓励州内企业打破传统引才模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引才活动。支持采取“技术入股”和“平台+团队”等方式,保持长期合作;支持采取“项目+团队”“基地+团队”等方式,开展短期合作;支持采取科技专员、科技副职等兼职服务方式,开展定期合作。(责任单位:州委人才办、州发展改革委、州教育局、州科技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农业农村局、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州国资监管局)
2.实施灵活机动柔性用才方式。支持产业创新链省外专家及团队与我州高校院所专家合作,共同与州内企业联合开展“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技术合作等,形成州外专家智力技术输入、州内专家技术服务承接、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研用一体化”用才模式。支持产业创新链专家及团队与企业实行“候鸟式阶段”聘任、“离岸式异地”研发、“巡回式走访”服务等合作模式,推动“州外所能”更好服务“州内所需”,助力全州产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教育局、州科技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农业农村局)
3.实施产业创新链市场化运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营、契约管理、绩效激励”的柔性引才机制,完善黔南州技术市场服务体系,不断深化产业创新链专家及团队服务工作,为产业创新链专家及团队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服务。以市场化运营,搭建专家及团队与企业“研用合作”互利共赢创新平台,在具体合作中体现专家及团队收益与价值,进一步畅通科技人才引进、使用渠道,形成项目需求征集、人才信息推送、项目精准对接、项目落地服务一体化服务模式。(责任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教育局、州科技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农业农村局、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州国资监管局)
(四)强化产业创新链支持措施。坚持“以企业为载体、以科技项目为媒介、以互利共赢为导向”的工作思路,加强科技、发改、财政、金融及“四化”牵头部门的沟通对接,在产业生产要素上予以支持保障,促进产业创新链充分释放潜能。
1.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州级财政积极统筹资金支持科技计划项目和产业创新链工作发展,并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责任单位:州科技局、州财政局)
2.加强科技计划支持力度。州科技计划项目向产业创新链开放科技计划,设立人才引进科技专项,对柔性引进的科技人才(团队)与州内企事业单位合作实施的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以及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项目,实行“一人(团队)一策”方式,按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定给予立项支持,做好专家及团队引入的科技项目支撑。(责任单位:州科技局、州财政局)
3.加快推进产业化衔接。充分发挥州级产业发展资金作用,推动从“筑巢引凤”向“为凤筑巢”转变,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注重创新项目产业奖补资金和要素资源的保障,建立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库,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支持成果及时有效向产业落地转化。(责任单位:州科技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农业农村局)
4.夯实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创新平台牵引作用、高校科研院所支撑作用、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形成自身创新团队,推动州内各类创新平台向省级、国家级升级建设,更好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责任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教育局、州科技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农科院)
5.增强金融有效配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形成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全链条金融支撑。加大对具有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助力科技创新研发“最先一公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构建成本分担多元化机制,强化股权投资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的杠杆作用。(责任单位:州科技局、州政府金融办、黔南金融监管分局、中国人民银行黔南州分行)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产业创新链建设工作由黔南州科技创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统筹协调,州科技局牵头实施,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能职责细化工作,加强任务落实。各市(县)相关部门加强与州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共同抓好产业创新链建设工作。
(二) 加强协同配合。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商议产业创新链建设重要事宜。定期召开产业创新链高层次人才代表座谈会,加强与产业创新链高层次人才的联系沟通,听取意见建议,邀请开展决策咨询,充分发挥产业创新链专家团队助力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三)加强供需对接。搭建开放共享的引进人才信息平台,完善柔性引进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及时发布柔性引进人才需求信息,吸引州外人才同州内用人单位对接洽谈和开展智力服务。州科技局负责专家及团队引入黔南的前期服务工作,获立项支持的柔性引进人才在黔南工作期间由用人单位负责日常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