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推动实现稳面提产,现结合黔南州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粮油生产目标
2020年全州计划粮食种植面积391.28万亩,产量118.91万吨,预计产值38.58亿元;油菜种植面积110万亩,产量11.56万亩,预计产值8.08亿元,其中,推广高效油料作物面积80万亩。
(一)水稻:全州种植水稻180万亩;产量77.4万吨。其中:优质稻推广面积112万亩,“稻+N”推广面积27.7万亩。
(二)玉米:全州种植玉米26.78万亩(含鲜食玉米种植),产量8.03万吨。
(三)小麦:全州种植小麦30万亩,产量4.81万吨。
(四)马铃薯:全州种植马铃薯72万亩,产量16.47万吨。
(五)杂粮:全州完成杂粮种植面积14.5万亩,产量2.61万吨。
(六)红苕:全州完成红苕种植面积33.8万亩,产量7.44万吨。
(七)豆类:全州完成大豆种植34.2万亩,产量2.15万吨。其中:夏收豆类1万亩,产量0.12万吨;秋收豆类33.2万亩,产量2.03万吨(细化到县任务,详见2020年黔南州粮油作物生产计划表)。
二、重点工作
(一)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推广野香优莉丝、宜香优2115、中浙优8号、香早优2017、隆两优534、隆两优华占、川优6203、中浙优1号、遵优3号、中优808、蓉18优2348等;糯玉米推广京科糯2000、遵糯6号、黔糯768、渝糯7号、金都糯1号、凉玉糯2号、筑糯2号、万糯2000等;马铃薯推广费乌瑞它、中薯3号、中薯5号、青薯9号、鲜薯2号等一批粮食和黔油系列、油研系列、绵油系列油料作物等高产优质品种。
(二)培育扶持种粮经营主体。要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一批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经济组织以及龙头企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粮食生产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现提产增效。以水稻种植为主,培育5个以上种粮经营主体,通过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推动建成50亩以上种粮示范基地10个以上。
(三)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模式。根据不同生产与生态条件选择合理的品种,集成配套低耗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开展新品种、育苗移栽、合理密度、测土配方施肥、间套及轮作方式、病虫害绿色防治、有机栽培、机械化应用等试验研究,探索出一套可持续、可复制的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并大力推广稻+鱼、稻+虾、稻+蟹、稻+鸭、稻+蛙等稻田互作共生模式。结合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优化水稻绿色生产技术与渔类、鸭、蛙绿色养殖技术,促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结合,实现稻田稳产增收。具体技术上包括共生模式选择、稻田沟渠建设、稻渔、鸭品种选择、稻作配套栽培,绿色高效养殖等技术。
(四)加强示范办点,打造产业示范带。县、乡两级业务部门要按照产业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要求,认真抓好各类试验、示范,做到县有样板点,乡有样板片,村有样板田,带动大面积推广。各县(市)根据本地生产实际,结合新技术示范片、示范样板点等,在公路沿线打造一个产业示范带,使点面结合,扩大产业实施效果。示范内容包括新优品种、生态旱育秧、人工直播或机直播、机插秧、配方施肥、专业化病虫统防统治等。
(五)高标农田夯实粮田基础。要对标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做好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项目选址、方案编制和项目实施工作,进一步提高农田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六)强化农技骨干技术指导。及时组织植保、农推、种子、土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组建专家指导组,制定技术服务计划,定期到田间地头围绕作物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害等分层次抓好技术指导服务,做到每一个50亩以上连片种粮区域技术服务全覆盖。
(七)加强粮食病虫害科学防治。继续开展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工作,重点抓好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强化植保队伍建设,保障资金投入,及时做好物资采购、储备等工作。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组织召开重大病虫害防控现场会,组织动员县、乡、村、组四级力量落实监测,加大统防统治、群防群治和联防联控力度,切实保证防控效果,严防大面积爆发成灾,坚决打好“虫口夺粮”攻坚战。
(八)增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要及时制定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24小时领导带班、干部值班机制,要与气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科普宣传等合作。灾前及时预警预报提前做好灾害防范;灾后做到调度及时、处置及时,减少灾害损失。
三、组织保障
(一)提高政治站位。各县(市)要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州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制定粮食生产实施方案。一把手要做到亲自过问、亲自部署,压紧压实工作责任。要结合农时,系统协调、科学推进,杜绝土地撂荒现象发生,确保各项任务完成。
(二)强化工作指导。各县(市)要采取定期不定期的方式,深入一线开展督促指导,对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督促跟进,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要加大对农情系统、各项重要数据的调度统筹,确保上报及时。
(三)加强宣传报道。各县(市)要认真总结在粮食生产上的好做法,动员职工写稿、与新闻媒体记者联合发稿等措施,形成一批有内涵、可复制的经验典型。
(四)做好沟通协调。各县(市)要提高农业数据质量,做到颗粒归仓、应统尽统,确保各项农业指标客观准确地反映实际。同时,要及时将农业行业数据与当地统计部门、调查队等做好共享沟通,确保信息互通有无、共享顺畅。
黔南州农业农村局
2020年5月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